更新时间:2018-08-24 08:47作者:三水老师
逐步恢复河滨带、库滨带自然生态系统,改善河岸生态微循环,提高水体自净功能。统筹岸线景观建设,打造功能复合、开合有致的滨水空间。提高河道的亲水性,满足市民休闲、娱乐、观赏、体验等多种需求。
4.加强雨洪管理,建设海绵城市
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分区管控策略,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加大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比重,降低城市内涝风险,改善城市综合生态环境。到2020年20%以上的城市建成区实现降雨70%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35年扩大到80%以上的城市建成区。
第五节 协调就业和居住的关系,推进职住平衡发展
第52条 优化就业岗位分布,缩短通勤时间,创新职住对接机制
1.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实现比较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合理拓展和布局就业新空间,为高等学校毕业生在京创业就业提供更好机会。不断优化就业人口结构,拓展就业领域,做好劳动就业服务管理,强化城市发展多层次人力资源支撑。营造服务便捷、流动有序、职住平衡的优良就业环境,提高城市发展活力。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控制在4%以下。
2.合理调控中心城区就业岗位规模,提高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新城吸引力
优化中心城区产业结构,有效控制就业岗位规模。完善北京城市副中心、新城承接中心城区功能转移的就业政策,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综合吸引力,引导中心城区人口随功能转移,实现新城宜居宜业、职住平衡。加强联系中心城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新城的公共交通建设,提高快捷通勤能力。
3.加强主要功能区和大型居住组团之间交通联系
大幅提升通勤主导方向上的轨道交通和大容量公交供给,完善城市主要功能区、大型居住组团之间公共交通网络,提高服务水平,缩短通勤时间。推进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发展(TOD)模式,围绕交通廊道和大容量公交换乘节点,强化居住用地投放与就业岗位集中,建设能够就近工作、居住、生活的城市组团。
4.创新职住对接机制,提高就业人员就近居住配置率
探索通过多种方式提供面向本地就业人口的租赁住房,引导就业人口就近居住和生活。
第六节 协调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