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8-24 08:47作者:李天扬老师
3.调整用水结构
按照农业用水负增长、工业用新水零增长、生活用水控制增长、生态用水适度增长的原则,加强用水管控。
4.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强化农村、园林绿地、城乡结合部地区用水节水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生态环境、市政杂用优先使用再生水、雨洪水。促进生产和生活全方位节水,到2035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2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在现状16.6立方米/万元的基础上下降15%,到2035年下降40%以上。
第51条 保障水安全,防治水污染,保护水生态,建设海绵城市
1.提高城市防洪防涝能力,保障供水安全
实施流域调控、分区防守、洪涝兼治、化害为利的雨洪管理对策,完善水库、河道、蓄滞洪区等工程与非工程防洪防涝减灾体系。加强水库、蓄洪涝区体系建设,强化骨干河道、重点中小河道治理,保留山区河道行洪通道。
规划保留并新增外调水通道,完善相关水源配套工程,构建四条外部水源通道、两道输水水源环线、七处战略保障水源地、多级调蓄联动共保的首都供水安全保障格局。
2.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实现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
强化源头控制、水陆统筹,构建全流域、全过程、全口径的水污染综合防治体系。系统整治水体污染,深入推进工业和生活污水防治,全面控制城市和农业面源污染,严格保护饮用水源。
近期以黑臭水体和劣Ⅴ类水体为整治重点,到2018年年底全面消除全市黑臭水体,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镇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城镇污泥全部无害化处理处置,再生水资源利用量不少于12亿立方米,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由现状约57%提高到77%。到2035年全市城乡污水基本实现全处理,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逐步恢复水生态系统功能。
3.加强水系生态保护与修复,实现水城共融
加强河湖水系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提高水系连通性,恢复河道生态功能,构建流域相济、多线连通、多层循环、生态健康的水网体系。加强河湖蓝线管理,保护自然水域、湿地、坑塘等蓝色空间。
以水源保护为中心,统筹考虑水土流失防治、面源污染控制和人居环境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