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9-18 11:41作者:三水老师
通过改革试点,余江县盘活了试点村庄的存量宅基地。据介绍,截至4月底,余江县共退出宅基地24160宗3270亩,其中有偿退出4576宗795亩,无偿退出19584宗2475亩;收回村庄规划内其他建设用地857亩;退出宅基地复垦574亩;村集体收取有偿使用费5040户690万元;流转宅基地56宗20.5亩;新建农房择位竞价49宗7.6亩。目前开展农房抵押贷款28户,发放贷款262万元。
“这是许多地区连想也不敢想的事。”许建平直言。“宅改”彻底消除了试点村的空心化现象,释放了大部分村庄10到15年的农民建房用地,盘活了集体建设用地,有力地保护了耕地资源。
金寨:政策叠加,“宅改”助力脱贫
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位于六安市西南,皖鄂豫三省结合部。“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地处大别山深处的金寨,全县森林覆盖率为70.35%,可谓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山区县。
金寨是国家级首批重点贫困县,也是33个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中的唯一国家级贫困县。
在半山区半丘陵的山坳里,许多村民的房子背山切坡而建。在“宅改”工作推进过程中,金寨将宅基地制度改革与扶贫搬迁等政策相结合,发挥政策叠加效应,助力脱贫攻坚。
2011年,金寨有贫困人口19.3万,贫困发生率33.3%。而到了2016年底,全县贫困人口已降至6.6万,贫困发生率降至11.2%。
安徽金寨油坊店乡面冲村中心村庄《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谢玮摄
腾退宅基地后农民搬到哪儿?
土地怎么用?
30多年了,62岁的贫困户王成云眼睁睁看着其他同村人渐渐起了新房,自己却还住在上世纪90年代盖起的老宅子里。他位于山坳的瓦房破败不堪、阴暗潮湿,已经是危房。
“根本没想过盖房子,想都没想过,不敢想。”王成云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2016年10月,得益于“宅改”,他搬进了新房,根据全镇布点规划,新房位于附近保留自然村,距离他山坳上的老宅只有约200米。
“搬进来没有掏钱,都是公家补助的。”王成云说,宅基地退出补偿、危房改造、扶贫、库区移民等各种补贴加在一起约为14万元,住进新房后,还结余了三四万元。在腾退复垦的宅基地上,王成云种上了油菜。
眼下,一亩茶园的年收入能达5000元。去年,镇里还为包括王成云的儿子在内的53人介绍了工作,月收入能达到3500元。王成云家有望于今年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