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9-14 17:16作者:李天扬老师
(一)不断探索推进教育教学革新的路径
为推进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教育主体应将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融入到大学生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科研与教学中始终要坚持把握正确的言传身教方向、以身作则、以身垂范和秉持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在具体的操作中,要优化课程体系,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开发出符合大学自身特色的课程模式。对课程内容也要进行优化,使得每门课程都具有挑战性和实效性,提高课程的效益和质量;加强优秀教材和精品课程的建设,支持每个高校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在具体的教学中,教育主体应当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中。高校和教师应当探究核心价值观和具体教学能密切融合的教学模式,鼓励探讨式、引导式、启发式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进而提高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同时,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当严格遵守纪律,在与学生的教学互动中不得传播与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相违背的思想言论。我们应当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围绕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目标而设立的,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在课程教学中的不当言论会导致大学生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对核心价值观的曲解,情结严重还会导致大学生的思想混乱、认知偏差,从而导致大学生的人格异化,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教育主体也应当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坚持政治觉悟提高无止境的信念,这就要求高校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能力的培训。
(二)强化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大学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其责任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学校的教育全过程,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把大学生视为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推动他们主动去探究知识的蕴意和奥秘。科学合理的社会实践有益于大学生正确认知社会、了解当地情况和增强对祖国的热爱,进而培养学生独立的观察能力、坚强的意志能力、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高校应当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投入,建立科学合理的保障制度,探究社会实践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长效机制。在实践体系构成上,各个高校应当制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学大纲、具体讲义、参考资料、实践教案、实践作业、实践考核内容以及实践评分标准等综合性的、立体式的材料;在具体的实践环节上,高校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切身体验与感知祖国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困难,把社会实践与自身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不断探究服务社会与贡献祖国的路径,进而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社会认知观以及端正个人态度,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