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2-08 20:37作者:才子老师
3.“把自己甩出去”
“蓝领科学家”的气质,不光高亮一人独有,还“传染”。
团队成员、副教授肖宏,是高亮的“左膀右臂”。在他的字典里,几乎没有寒暑假和双休日,甚至没有夜晚。
当整个北京城进入梦乡的时候,他经常带着学生们背着重重的监测设备,走入地铁隧道,步行两公里到深处的试验点,进行地铁安全服役情况的检查测试,为设计更安全、更优化的轨道结构提供依据。一直到清晨地铁通电前,才收拾离开。
“我们这个团队,就是扎根现场,哪里有问题我们去哪里,没有吃苦精神是不行的。”肖宏说。
女讲师张艳荣,加入高亮团队刚两年半,意外地掌握了几项“跑酷”技能:翻墙、跳窗。
原来,团队经常在办公室、实验室加班到半夜。大楼在晚上12点锁门,怕打扰管理人员休息,他们干脆练就了“飞檐走壁”的功夫,连张艳荣也不例外。
研究无砟轨道病害的张艳荣,也得和男老师们一样,时不时下工地,上轨道检查。这样的检查,只能在每天高铁停运后的半夜进行,一查就是两三个小时。第一次接触铁路时,张艳荣根本没有经验,还美哉美哉穿了双高跟鞋,工人们赶紧给她找了双绝缘鞋。如今,在寒冷的冬夜,裹上大棉袄,换上绝缘鞋,和工人们一起沿着轨道走上几公里收集数据,对张艳荣来说,这已是再熟悉不过的流程。
“干这一行,就是要把自己甩出去,折腾自己。”张艳荣说。
指导学生的过程中,高亮反复向学生们强调的是,“要反复核算计算参数、要反复推敲结论”。在他看来,工程的计算容不得半点马虎和偏差,否则就意味着巨大的损失和灾难。
正是出于这样的责任心,尽管闷热的夏夜里,高亮时不时会和大家一起去学校外面的小饭馆里撸串、喝啤酒,但在学业上,每个人都不会在他面前轻松过关。博士生殷浩就曾不幸中招。有次,他参加学术会议,上台作讲解汇报,下来后,高亮对他好一通批评:“逻辑性差、重点不突出、废话太多!”
殷浩至今难忘:“高老师连我汇报时语气飘忽、不够自信的问题都注意到了。这一次批评,让我受益良久。”
4.使命感在工地升腾
高亮感激这个高铁大发展的时代。
他说:“很多老前辈在无缝轨道无砟轨道上都有深入的研究,但是他们没有我们那么幸运,赶上高铁大发展的时期,新轨道一建就是上千公里。”
那一年,使命感在京沪高铁的工地上升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