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高等教育网 > 问答 > 正文

怎样理解名词动化后的意义?

展开

发布时间: 2021-03-25 16:04

79581次浏览

1条回答

于虹影 高级教师 2021-03-25 16:44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是一种最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名 词活用为动词之后,能充当句子的谓语,能带宾语、补语,具有 动词的语法功能。但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其意义却与一般动词 不同。它的意义往往是复合的:既表示动作,又表示原来所代表 的人、事物,也就是说它与原义保持着密切关系。因此,对名词 动化后的意义可作三个方面的理解,并可采用三种不同的对译 方式。 (一)名词动化后,兼表动作的工具、方式,相当一个动词性 偏正词组(即状语加中心语),名词原义保存在状语之中。例如: ①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蔺列传》)(秦王左右的人 想用刀杀掉相如。) ②     道士卷之,如卷画轴声,亦嚢之,乃别。(《聊斋志异•画 皮》)(道士将画皮卷起,像卷画轴的声音,也用袋子装好它,便 辞别了。) ③     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聊斋志异•促织》)(用金笼 装好进献给皇上,细细地分条陈述它的能耐。) 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苏洵《六国论》)(拿侍奉 秦国的诚心,用礼节对待天下的奇才。) ⑤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 本纪》)(范增屡次用眼睛看项王,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多次向 项王示意。) 以上各例中的动化名词“刃”、“囊”、“疏”、“礼”、 “目”等都相当一个动词性偏正词组。这类动化名词后面,一般 都带有宾语。只有极个别省略宾语的。如下例中的“杖”字: ⑥     旬余,杖至百。(《聊斋志异•促织》)(十多天,用刑杖 打他,达到一百多下。) (二)名词动化后,兼表动作的对象,相当一个动宾词组,名 词原义保存在宾语之中。如: ⑦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濰水。(《吕氏春秋•察今》)(荆 国人想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濰水设下路标。) ⑧     今曰不雨,明曰不雨,即有死蚌。(《战国策•燕策二》)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一只死蚌。) ⑨     三子者出,曾皙后。(《论语•先进》)(三位出去了,曾 皙留在后面。) ⑩     平地二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Q (《梦溪笔谈•采药》) (平原地方二月间开花的,在深山中就要四月间才开花。) ⑪客初至时,不冠不株。(魏禧《大铁椎传》)(那客人刚到 时,不戴帽,不穿株子。) 以上例句中的动化名词“表”、“雨”、“后”、“花”、 “冠”、“袜”等都相当于一个动宾结构词组。这类名词动化 后,一般不能再带别的宾语。有时,出现与宾语相似的成分,往 往是补语或虚化了的助词。如: ⑫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聊斋志异•狼》)(回头看 柴堆后面,一只狼正在那中间打洞。) ⑬公将鼓之Q (《左传•庄公十年》)(庄公将要击鼓 进军。) 例⑫的“其中”是补语,如果不省介词,这句话应为“一狼 洞于其中”。例⑬的“之”已由代词虚化成了音节助词。 这类名词动化之后,如果出现了另外一个宾语,便构成了使 动、意动、处动、为动等特殊的动宾关系。如: ⑭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江边天 色已晚,正使我发愁,山林深处又传出鹧鸪的叫声。) “愁”有发愁之意,带上另一个宾语“予”,便构成了使动 关系。这类特殊动宾关系,本书将在后面论述。 (三)名词动化后,带上了一个与动化名词原义一致的宾语, 或者前面有一个与动化名词一样的字作成分,这样的动化名词便 只相当于一个动词。女口 : ⑮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史记•滑 稽列传》)(叫十来个女弟子跟随着,都穿丝绸单衣,站在大巫婆 后面。) ⑯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三国志•诸葛亮 传》)(命令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部队向南阳、洛阳进发。) ⑫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史记•淮阴侯列传》)(脱下衣 服供我穿,分出食物供我吃。) ⑱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说苑•贵德》)(我不能用春风吹拂别人,我不能用夏雨滋润 别人,我的处境一定会困难。) 例⑮“衣”后面带了“缯单衣”这个与原义一致的宾语;例 ⑯“将”前面有“上将”二字,又在后面带了宾语“军”,也与原 义相近;例⑫“衣”前有“解衣”,“食”前有“推食”;例⑱ “风”前有“春风”,“雨”前有“夏雨”。所以,它们的作用 只相当一个普通动词,用一个动词对译便可以了。

展开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