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高等教育网 > 问答 > 正文

文言文有哪些特殊的倒装现象?

展开

发布时间: 2021-03-25 16:03

20725次浏览

1条回答

赵秋芸 三级教师 2021-03-25 16:14

倒装,又称“倒置”,是为了达到某种修辞目的而把句子的 正常次序颠倒过来。如:强调谓语时,把它提到主语之前;强调 宾语时,把它提到动词之前。文言文有“倒置”,白话文也有 “倒置”。“倒置”和“特殊语序”是不同的两码事。“倒置” 是相对正常语序而言;而所谓文言文的“特殊语序”,是跟现代 汉语比较而言,在文言文本身,它是正常的语序。如:疑问代词 作宾语放在动词前,在文言文中是正常的语序,根本不是为了修 辞目的而将宾语倒置。 在文言散文中,主要倒置现象有: (一)        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主谓倒置,以强调谓语。如: ①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厉害呀,你的不 聪明!) ②     谁与,哭者?(《礼记•檀弓》)(谁啊,那个啼哭的人?) (二)        强调宾语而倒置于动词之前。如:“老夫其国家不能 恤,敢及王室?”(《左传•昭公二十四年》)(我这个老朽不能思 考关心我们郑国的大事,岂敢思考关心到整个周王朝的大事?) 倒置宾语,除了否定句与疑问代词充当的宾语以外,文言文 往往用结构助词“之”、“是”、“为”、“焉”、“之为”等作 标志。如:“惟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四十年》)(“只 看着我的马脑壳就是了。”意即一切听从我的指挥。)“何以女为 见?”(《汉书•苏武传》)(为什么要见你呢?)参考本书讲结构助 词的题目。 (三)        强调定语而将中心语与定语互换,即一方面将中心语前 置变为定语,另一方面把定语移后并加上“者”而变为中心 语。如: ③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柳宗元《钴拇潭西小丘记》)(高耸而傲慢的,负土冲出地面 的、争着摆出各种奇异姿态的石头,几乎数不尽。) ④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蔺列传》)(物色一个可以 奉使赴秦的人,还未找到。) ⑤     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有一个过江的 楚人。) 例③还原为正常语序是“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之 石,殆不可数”,经过倒装,就突出了石头的特色——突怒偃蹇、 负土而出、争为奇状。例④还原为正常语序是“可使报(赴)秦之 人”。例⑤还原为正常语序是“有涉江之楚人”。“者”字在这 种句式中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这种句式中的定语与中心语具有整 体与部分间的关系。 在古典格律诗词中,为了适应平仄、押韵等格律,倒置的现 象更普遍,也更复杂。大家应该通过反复吟咏去体会。如: ⑥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 亭怀古》) ⑦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陪郑广文》) 例⑥的正常语序是“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千年以 来江山依旧,却没有能找到英雄孙仲谋的地方了);例⑦的正常语 序应是“风折笋垂绿,雨肥梅绽红”(被风吹断的竹笋,低垂下绿 色的笋颠;春雨滋润肥了的梅树,幵放出红色的梅花)。 诗词不仅句子成分可以倒置,还可以“倒字”,即把一个词 或词组的前后两部分颠倒。如白居易《自河南经乱》诗:“时难 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一般皆讲“兄弟”、“东西”, 此处改作“弟兄”以合平仄,改作“西东”以求协韵。 古代还有一种故意倒置的句式。有时为了平仄押韵,有时是 为了造成一种特殊的意境。如: ⑧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 ⑨     心游目想。(萧统《文选序》) ⑩     孤臣危涕,孽子坠心。(江淹《恨赋》) ⑪孙子荆语王武子当枕石漱流,语曰:“漱石枕流。”王曰: “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 砺其齿。”(《世说新语•排调》)(孙子荆告诉王武子应当枕石 头、漱流水,他说成了“漱石头、枕流水”。王武子说:“流水可以 枕、石头可以漱口吗?”孙子荆说:“枕流水的原因是想洗耳朵, 石头漱口的原因是磨砺牙齿。”) 例⑧的本来语序应为:“香稻乃鹦鹉啄余之粒,碧梧有凤凰 栖老之枝”。例⑨的本来语序应为:“心想目游”。例⑩的本 来语序应为:“坠涕”,即流泪;“危心”,即内心恐惧。例 ⑪,孙子荆本来是将错就错,后来竟作为意境奇特的名句。

展开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