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学上,往往在相邻的几个句子中,采用同义词来表达相同的意义,以协和音响,避免词语的单调、重复。如:“我们以我们的袓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英雄的国度里而自豪。”(《谁是最可爱的人》)(这里,“骄傲”与“自豪”同义。)
这种修辞手段,古人叫作“变文”。在文言文中,使用“变文”手段,比现代文章更普遍。女口:
①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尚书•尧典》)(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驩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流放到三危,把鲧流放到羽山。)(驩兜,音hu5n d6u;鲧音gdn。殛,音jf。)
②《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喻小人。(王逸《楚辞章句•离骚序》)(《离骚》这篇诗歌,学习《诗》的起兴方法,用相类似的事物作比喻。所以,用好鸟、香草比喻忠诚、坚定的人,用坏鸟、臭东西比喻中伤别人,献媚讨好的人;用灵修、美人比喻君主,用宓妃、**比喻有才能的大臣;用凤凰、蚊龙比喻有德行的人,用旋风、乌云比喻品行不好的人。)
③内察其脉候,外观其形气,中审其病情。(张介宾《景岳全书•小儿则总论》)(好好地观察他的脉象,观察他的外形与神气,观察他的病情。)
④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木兰辞》)(问女儿你想念什么?问女儿你牵挂什么?女儿
没有想什么,女儿没有牵挂什么。)
关于例①,清代文字学家王筠在《说文句读》中说:“《左传》曰:‘流四凶族。’知《尚书》‘流’、‘放’、‘窜’、‘殛’同意。变词以成文耳。”他用《左传》来印证《尚书》,指出这四个词都相当于“流”(流放),之所以不用同一个字,是为了避免重复。例②的“配”、“比”、“媲”(P))、“譬”、“托”、“喻”都作“比喻”讲,例③的“察”、“观”、“审”都作“观察”讲,例④的“思”、“忆”都作“想念”讲。当然,这些词本来是有差别的近义词,在这里都作等义词使用了。不要去辨析它们的“异”,只求它们的“同”,是我们对待“变文”中的近义词的原则。否则,就会费力不讨好。
“互文”是求行文简洁,“变文”是求避免单调、重复,两者是不同的。但“变文”却与本书介绍的第一种意义的“互文”相通,不过张相只限于用“互文”解释虚词罢了。其实张相所讲的“互文”可归入“变文”之中。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便”同义,交替使用以求变化,便可说是“变文”;如果从互相解释的角度来说,便是张相所讲的“互文”了。
“变文”还是一种文体的名称。敦煌发现的唐代“变文”,便是受佛教影响而产生的一种边说边唱、韵散夹杂的文体。不要把它与修辞上的“变文”混为一谈。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