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8-18 16:56作者:王华老师
稳定的、可持续的教育经费增长机制需要建立在对各类教育经费的预算上。
●●●
1.现行工资制度下教师工资差异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地区层面和个体层面
?地区层面
自2009年绩效工资改革以后,中小学教师工资由四个部分构成: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基础性+奖励性)和津补贴。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是固定部分,执行全国统一的教师工资等级标准表,而绩效工资的保障水平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支付能力。根据北师大教师工资课题组2011年对山东、广西和河北三省六县的调查,人均财政水平最高的县市人均绩效工资为750元/月,但财力水平较低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县则只有300元/月。绩效工资成为县际教师工资差异的主要来源,地区财政能力成为解释教师间工资差异的重要因素。
?个体层面
教龄、职务、学历因素影响显著。在中小学,教龄对教师工资水平具有显著的影响。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教龄体现的是教师专用性人力资本的积累,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师教学经验的丰富能力的不断提高,工资的增长体现在薪级工资的不断增加。职务因素对工资的影响也较为显著,根据北师大教师工资课题组2011年的调查,绩效工资分配的一个重要依据是教师的职务,多数学校设立了职务津贴,如副校长津贴、主任津贴、班主任津贴等。学历因素对教师工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劳动力市场职位找寻过程中,学历发挥“信号”功能,拥有高学历的教师有机会获得高工资地区学校的“入场券”。
2.建议对于现行教师工资制度的改革对策如下
国家按区域统一制定绩效工资的总量标准,预算资金缺口由中央和省补齐。对于地区间因财政支出水平造成的差距大问题,可由国家层面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划分几类区域,每一类区域中选择一个典型城市作为参照,根据该城市其他行业的工资确定教师的绩效工资总量。其他城市则以该城市为基准,参照物价指数调整绩效工资总量。各县市根据新的标准确定预算差额,不足部分由中央和省级政府通过转移支付、专项补贴等形式补齐,从而实现区域内教师的实际工资水平基本一致,缩小地区间工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