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6-17 23:06作者:李天扬老师
数据揭示了为何出现“公务员热”(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两年体制外收入有赶上体制内的趋势,这也难怪一些公务员开始抱怨。如果此消彼长的势头延续、体制外收入再次超越体制内,那么90年代前期的一幕不就有可能重演吗?
答案是未必,因为显性的收入统计已经无法反应全局的大变化。90年代前期与如今的区别在于,当时政府的收入少包袱重,现在则是收入多包袱轻。以国企为例,当时的国企效率低下,不仅无法为政府“造血”,还经常靠财政接济;而经过减员增效、抓大放小、治理改革后,如今的国企可谓成了政府的摇钱树。仅仅是银行业,在2013年就实现利润1.3万亿,由于目前95%的银行资源还由政府控制,所以这1.3万亿的大部分都归了政府。所以我们看政府抓在手里的资金,不能仅看财政收入,还有诸如银行利润这类巨额的隐性资金能被政府调动。
更何况单看财政收入,2012年也已达到11.72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增幅连年超过GDP增幅。
当钱袋子很大的时候,抓着钱袋子的人总容易受益,这不难理解。正如一位诉苦的公务员引用一位官员的话说:“今年八项规定,钱不能用来乱吃喝,但还得花掉。……否则年底到了预算没用完,不好交账。”
所以尽管一时的福利消减动了公务员的奶酪,但他们毕竟还守在钱袋子的旁边,如此有利的位置会被轻易放弃?
即便公务员的“蛋糕”泯然众人矣,也不必担心
待遇低了公务员队伍就不好带,这不符合国际惯例
放眼世界,为公务员定待遇的主流模式无非有两种:一种是美国式,即政务官(选举产生的官员,如市长、总统)低薪、事务官(办事员)参照企业;一种是新加坡模式,即政务官和事务官均参照企业。无论哪种模式,实际上公务员的总体待遇一般都要弱于企业,因为民众掏自己的腰包总是小心翼翼,不会给自己的“雇员”——即公务员多发钱,况且民众认为公务员有诸如“工作稳定”等益处作为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