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6-01 08:58作者:李一老师
7.网瘾组中学生的“社会—情感调节”动机强度显著高于非网瘾组。
中学生的上网动机可以分为“社会—情感调节”和“工具—信息获取”两种动机。“社会—情感调节”动机得分高,说明中学生主要出于满足情感联系和归属等需要,而将网络视为结交朋友、寻求安慰和排除烦恼的媒介,即基于情感联系、感情依托的动机使用网络。“工具—信息获取”动机得分高,说明中学生主要看重网络的工具功能,将网络视为满足信息获取、帮助学习等需要的一种辅助工具。
比较网瘾组与非网瘾组中学生两种上网动机的平均得分发现,网瘾组中学生的“社会—情感调节”动机得分显著高于非网瘾组,而“工具—信息获取”动机的平均得分则略低。从组内来看,非网瘾组中学生上网的“工具—信息获取”动机显著高于“社会—情感调节”动机,而网瘾组两种动机差异不显著,说明网瘾中学生的网络过度使用问题主要由“社会—情感调节”动机所驱动,他们和一般上网中学生一样,认同网络的信息获取功能,但同时在情感联系上对网络更为非常依赖(见图5)。
8.“社会—情感调节”动机是中学生网络成瘾的风险因素,而“工具—信息获取”动机则是中学生网络成瘾的保护因素。
采用回归分析考察“社会—情感调节”与“工具—信息获取”两种动机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的作用,将“社会—情感调节”与“工具—信息获取”两种动机得分作为自变量,网络成瘾得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回归方程成立,两种动机的回归系数均显著,“社会—情感调节”动机得分越高,网络成瘾得分越高,而“工具—信息获取”动机得分越高,网络成瘾得分越低,即“社会—情感调节”动机是中学生网络成瘾的风险因素,而“工具—信息获取”动机可以作为中学生网络成瘾的保护因素。相关分析的结果同样表明,“社会—情感调节”动机得分与网络成瘾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同时与网络使用频率及每周上网时间也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把结交朋友、寻求安慰及宣泄情感作为上网动机的中学生,更容易网络成瘾,更容易过度用网,给学习、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从具体上网动因——中学生对各种上网原因的选择强度来看,听音乐和看电影是中学生最大的上网动因,而网瘾组与非网瘾组差别最大的上网动因是玩在线游戏,说明一般中学生对在线游戏的参与度并不高。同时,相关分析表明,“获得认同与归属”与“玩在线游戏”两项上网动因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最大;而“听音乐”、“看电影”虽然是中学生上网的两项主要动因,但与网络成瘾得分间并无显著相关。上网动因对网络成瘾的预测,男女生略有差异,男生最大的预测动因是“获得认同与归属”,而女生则是“跟踪偶像和娱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