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挖掘中国工匠文化的历史和现实资源。中国历史上其实不缺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如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欧阳修笔下的卖油翁。春秋时期,鲁班便发明了木工工具、攻城器械、农业机具、仿生机械等,被视为工匠的典范。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三国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北宋沈括撰写《梦溪笔谈》,明朝宋应星撰写《天工开物》。又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售货员的“一把抓”“一刀准”等。现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大国工匠》,我所在学校校园作品《问渠》陶壁作者朱邦雄、《问道》雕塑作者吴为山和烟斗制作名家陈灿聪等,都是了不起的大家名匠,都体现了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
要学习借鉴国外的工匠精神文化。截至2012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而我国较少。国外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靠的就是世代传承的工匠精神文化。且不说大家知道的瑞士名表、日本制造,就我所见的德国的清洁工,其清洁的干净程度,让人汗颜;而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培训时,我曾看到为维修廊柱脱落的几块墙砖,工匠整整花了一周时间,修整后几乎看不出痕迹。英国剑桥大学一位打字员,打字几十年,竟没出现一次差误,被剑桥大学授予荣誉学位。
要让“工匠文化”进入大学,走进课堂。在大学里,重提工匠精神,关键在于把分散的心收回来,专心一志,精益求精做好本职工作。像孟子说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首先,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即书记、校长要带领师生员工,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弘扬工匠精神落到实处,落到每个师生员工身上,共同营造专心一志、严谨负责、精益求精的文化氛围。王希季院士在西南联大上《机械学》课有过零分的记录。当时刘仙洲先生考试的题目,要求计算到小数点后三位。王希季题目都算对了,就是没有准确到第三位,刘先生判了0分。结果王希季多学一年,重修这门课程。后来王希季说,自己要求自己必须严谨,就是从这件事情开始培养出来的。我们要向刘先生学习,像“卖油翁”那样,将人格学问当作“油”,精心地注入学生的大脑和心灵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