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勤俭简朴的品性。真正的匠人,尤其是那些巨匠名家,往往都是朴素为家、简单为道、纯真为人,用最少、最省的材料做出精美诱人的产品。如建筑名家王澍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本土价值判断,重返自然之道,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发展出一种利用回收的旧砖瓦、石料和陶瓷碎片与混凝土结合的混合砌筑技术,以“循环建造”的方式,用较低的造价建造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宁波美术馆等具有中国特色和风格的建筑群,从而荣获世界建筑界最高奖普利兹克奖。
六是慎言笃行的习性。“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和成人成才的经典路径。其落脚点是笃行。中国自古传诵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即先要修养道德品质,然后为国为民建功立业,最后才是说出真知灼见的立言。立言是排在最后的,其看重的也是“行”。匠人,是靠劳动,靠动手为生的。只知不行,不是真知;只讲不做,不是工匠。
厚植工匠文化从何入手
相当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大学功利浮躁,难以安静,热衷追求数量指标和规模效应;而忽视内在质量,轻视教书育人。这种“快”文化的特点是缺少匠心,缺少认真负责、精雕细刻的工匠精神,工作马马虎虎、大大咧咧、随便应付,“差不多”先生流行。其最大弊端是,容易冲淡“念天地之悠悠”的人文情怀,填平“为往圣继绝学”的高远抱负,剩下的只是浮光掠影的快餐式感官享受,或者是各领风骚三五年的“肤浅学术”。这也是造成我国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不尽如人意的一个原因。比起追求速度、数量的“差不多”先生,我们今天更需要追求品质、注重培养“好”的“庖丁”和“卖油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既要注重以“快”为特征的科技信息文化,也要重视以“慢”和“好”为特征的工匠文化。因此,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培育工匠精神”“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
大学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功能使命。因此,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大学责无旁贷。厚植工匠文化,要从教育入手,从根部植起,注重普及应用,落实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