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2-05 02:44作者:王新老师
诗画结合的另一种形式是王维开创的“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善于在诗中表现画的意境,在画中表现诗的情趣,诗画已经融为一体,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种诗画艺术的交融状态,表明人们的审美活动已经深化到“神交”的高级阶段。但王维自己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宋代由于禅宗思想的影响和理学的兴起,人们对艺术的认识大幅度深化,因此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此后就成为一种评画标准。“诗中有画”是指诗的意境鲜明如画,“画中有诗”是说画中有一种诗的意境美,诗画都描绘一种境界,书法一种感情。久而久之,诗情画意成为传统美学艺术标尺之一。
3.画论心师造化与迁想妙得:
这实际指中国画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
“心师造化”即以造化为师。造化本指自然界,后来泛指一切客观事物。“心师造化”是南朝陈时的姚最在《续画品录》首先提出来的。这一理论,正确指出了画家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即客观事物是画家创作的艺术源泉,是画家进行创作的客观依据,也就是说画家要向自然和生活学习,才能创作出生动的作品来。如唐代曹霸以马为师,元代赵孟頫画山水取法自然,说“久知图画非儿戏,到处云山是吾师”。
“迁想妙得”是唐代顾恺之首先提出来的,这是关于画家如何体验生活以获得艺术构思的理论。画家在作画之前,首先要观察、研究描绘的对象,深入揣摩、体会描绘对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感情,这就叫“迁想”;在迁想的基础上画家逐渐了解和掌握了对象的精神气质,经过分析、提炼,获得了艺术构思,这就叫“妙得”。因此,迁想妙得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活动的过程,是艺术家体验生活,进行艺术构思的过程。它对中国画实践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4.画论四格:
“四格”是唐代才提出来的评画标准,体现了中国画的创作趣味,其内容比六法要抽象得多。四格指逸格、神格、妙格、能格。
唐开元年间,张怀瓘guan在《画断》中提出神、妙、能三品的标准以比较画的优劣。之后,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序》中又增加逸品一项,并且认为“逸品”是“不拘常法”,对其他三品仍然没有具体解释。到宋代,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把逸品列为首位,并对四格逐一阐明含义。这一变化,反映了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逸格”是指不注意绘画的规矩,笔墨精炼,意趣出常;“神格”指形神兼备,立意妙合自然;“妙格”指绘画得心应手,笔墨精妙;“能格”指有功力,能生动表现对象物的作品。这四格长期成为欣赏文人画的等级标准,认为富有意趣的作品才是第一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