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1-18 18:15作者:三水老师
腊月二十四以后是女人们最忙碌的日子,男人们只要将过年要烧的柴火锯好,将过年要吃的猪肉烧好就万事大吉了,可以消消停停的去休息。
二十五要打糍粑,它是土家人过年和拜年时必备的食物和礼品。吃糍粑的方法有很多种:最简单的是用炭火烧烤熟后包白糖,还可以用油炸了再加作料回锅炒着吃;比较正式的是把糍粑切成小方块与甜酒(土家人称为“粩糟”)一起煮来吃。
以前没有“钢磨”的时候,要在“碓亏”(一种石臼)里舂。将糯米(和一部分普通米)淘洗干净,泡上一夜或半天,再滤干水用甑子蒸熟,盛出到进舂米的“碓亏”,两个人(一般为壮年男子)用“粑粑棍”(一米五左右长硬质木头做成的手腕粗棍子)交替打糅,直至又细又粘的糯米团为止。然后将糯米团取出放到擦洗干净的四方大桌上由年长的人或者手巧的媳妇把糯米团分成大小合适的小块,分给全家人一起捏制成糍粑。糍粑形状为圆形,外围稍厚,中间略薄,也有用木质印板印上喜庆吉利的图案花纹(如“双喜”)的,土家人把打糍粑当作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认为要是哪家不打糍粑,一年都会不吉利。糍粑成形后放几日晾干,然后用冷水泡着,隔几天换一次水,能保存到来年三四月份。现在大都用机器加工了,方便快捷,缺少了几分节日的喜庆了。
二十六要推汤圆,将糯米对上少量的粘米(全是糯米就推不动磨)淘洗干净,用温水泡上半天,然后用石磨磨成米浆(要稀一点,米才能磨得细,做出的汤圆才好吃),磨好后用包袱装好,吊起来将水分沥干,就可以做汤圆了。有时候沥干时间太长,做菜(炸汤圆粑粑)时急着要用,就会在米浆上面垫几层包袱,用柴灰将水分吸干,使其可以做出不同形状的粑粑。汤圆沥干后,会将它掰成小块晒干,能保存到来年的五六月。小时候家里没钱买饼干糕点,就等着吃汤圆粑粑。常常站在灶前看母亲将做成条状的“汤圆绞”丢进油锅,无数的小气泡在它周围翻滚,还有“滋滋”的破裂声,此时喉咙里都快伸出一只手,将它从油锅里捞起来。等到起锅了,就迫不及待的拿上两个,也顾不得烫就往嘴里送,那又脆又香的味道让我想想就流口水。
到二十七就要磨豆腐了。以前看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时,戚宝山就说:“人生有三苦:乘船、打铁、磨豆腐。”可见做豆腐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人们将泡好的黄豆磨成豆浆,然后放在锅里煮,此时要放适量的碱。豆腐的好坏全在这放碱的时机和分量上,放的不好,这一锅豆腐就砸了。因而在豆腐磨好之后都要找一个“高手”放碱,我伯母就是这样一个高手,我们几家的豆腐常常由她来放碱的。到现在我都还惊异与这种神奇的魔术,那一锅豆浆,怎么就会乖乖的变成一块块的豆腐了的。豆腐是不能长时间存放的,母亲常常将磨好的豆腐用水泡上几块,再将剩余的有篓子放在火炉上炕干,做成豆腐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