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2-29 20:34作者:三水老师
“如果说老师的课堂讲授是一种知识输入,那么孩子把自己心中的博物馆画出来就是一种输出,他们学会了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历史、看待文化。”史家小学教学主任郭志滨说道。
那么,史家小学的学生们是如何从知识的输入者转变为输出者的呢?
双师制的奥秘
“我们在博物馆里聆听历史,博物馆里的陶俑微笑地看着我们。”史家小学学生于雅凝这样描述自己在国家博物馆上课的体验。
2013年至2016年期间,史家小学与国家博物馆建立课程研发协作体,进行“漫步国博”“博悟之旅”两大系列课程的教材编写。目前,与课程配套的学生用书24本、教师用书4本均已出版发行。依托这两大系列课程,学校三至六年级全体学生均能利用国家博物馆资源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学习。
作为双方合作的第一个成果,“漫步国博”系列课程把课堂直接搬进了博物馆。该系列课程分为说文解字、服饰礼仪、美食美器、音乐辞戏四大单元,共计34个教学主题。
“在授课方式上,我们创造性地采用了双师制模式。”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宣传部主任黄琛介绍说。
所谓双师制,即在每一次教学过程中,博物馆老师完成展厅内的授课任务,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寻找、发现、探究为主;学校老师完成课堂内的授课任务,教学内容以总结、归纳、体验为主。看似配合默契的课堂背后其实经历了无数次的打磨。“每节课前,国博老师会给我们先补课,对文物进行深度讲解;他们也会来到学校,与我们一起听课、磨课,反复修改课程设计,确保两段教学内容相互呼应、互为补充。”史家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师李乐告诉记者。
跨学科融合的探索
“‘博悟之旅’课程实现了与国家课程的深度关联,并且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黄琛说。
北京市教科院课程中心副主任王凯曾经参与了“博悟”课程教材的审定,在他看来,这套课程的一大特色在于,既能够将教学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单位进行,同时还能反哺学校的课堂教育。
“博悟”系列课程有意打破学科壁垒,同一题材的课程内容中强调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运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品德与社会课上,老师对涡纹四系彩陶罐的讲解,会从纹饰入手介绍原始艺术的启蒙,在动手绘画的过程中引导孩子发现纹饰等分的规律。
目前,“博悟”课程涵盖了语文、数学、科学、美术、音乐等小学阶段的12门学科,覆盖学科率为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