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2-29 20:34作者:李一老师
不仅仅是补充教育
2015年3月20日,我国博物馆行业第一个全国性法规文件《博物馆条例》正式施行,对博物馆的三大目的做了序次调整,教育目的被提至首位。《条例》明确规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鼓励学校结合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博物馆应当对学校开展各类相关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
“教育功能不仅是博物馆对社会的责任,而且是首要任务,这是国际博物馆界的共识。”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郑奕认为,《博物馆条例》在顶层设计层面为馆校合作定了基调,有助于推动馆校合作常态化、制度化。
那么,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是什么?如何给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定位?
山东大学辅仁学校校长郑廷伟认为,学校管理者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馆校合作能走多远。“事实上,一些学校管理者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博物馆教育的重要性,把馆校合作当成上级交代的任务,被动应付,甚至认为博物馆教育可有可无。”
“博物馆自身的理念也需要更新。”中国钱币博物馆研究信息部主任王永生认为,如果博物馆展陈方式比较传统,在教育方式上又缺乏互动,就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宣传部主任黄琛对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有着更深入的思考:“我不赞同博物馆教育就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是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我认为这是完全两个不同的体系,我们的很多教学方式方法,比如实物教学、情景教学、体验互动都是学校课堂中很难做到的。”黄琛表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要串成链,形成合力,才能让青少年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力量。
郑奕告诉记者,在国外一些专家看来,未来的教育时代将会以自我引导、体验式和分布式学习为特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信息分析综合能力、团队合作等技能,而博物馆教育可以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主流模式,而不再只是补充角色。
构建合作长效机制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各地馆校合作存在较大差异,一些地方合作形式单一,仅把博物馆作为学校春秋游的活动地点,局限于走马观花式的参观,缺乏系统性的活动设计。对此,山东省博物馆党委书记王斌认为,关键要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如何与学校建立长效合作?国家博物馆在课程开发上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据黄琛介绍,国博开发了“社会大课堂”系列课程,专门面向以班级为单位的学校群体,其中包括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共同开发的“绘本形式博物馆课程”,与史家小学共同开发的“博悟”系列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