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7-26 08:35作者:王新老师
“刚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时,没有现成经验,配套人员、基础设施不到位,校长、老师齐上阵,有的校长说‘校长成了堂主,教师成了厨师’。”说起当时情景,罗忠勇不无感慨。而随后,贵州开始了财政资金、人员配备、食品安全、管理模式等一系列探索。
贵州在各个县区实行“四统”采购、报账制,从制度管理上保证食品安全和资金安全。“所有食品原材料都实行统一招标、统一采购、统一配备、统一送货。”罗忠勇解释说,招标企业负责食材采购、运输,学校只负责接收、验货,企业配送后拿着学校开具的收货单,到县营养办对账、县财政局核算。
当前贵州省各级形成共识:尽管营养改善计划刚起步,规矩就立起来。教育部联合财政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原卫生部等15个部门,先后组织制定了实施细则、食品安全保障管理、专项资金管理、营养健康监测评估、应急事件处理等10个系统的管理制度,明确中央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试点学校以及供餐单位的职责,规范各个环节的操作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办公例会、工作调度、分省包干、督导督查、定期通报、监督举报、信息公开等工作制度,做到每项工作都有落实的办法。
把营养改善计划的每一项内容都放到阳光下“晒一晒”,让政策文件、规章制度、进展情况“上墙”、“上网”。2015年,教育部会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开展“阳光校餐”项目试点,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实时监测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并评估实施效果,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真真切切育“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连续4年(2012—2015年)的跟踪监测表明,国家试点县中小学生贫血率降低8.9个百分点,学生营养知识水平得分提高16.7个百分点,学生养成一日吃三餐饮食习惯的比例增加4个百分点。
“过去一些孩子住得比较远,10公里山路走回家起码两个小时,中午饭就在路边摊随便买一点,或者干脆饿着肚子上课。现在有了营养餐,每个孩子都能吃饱吃好。”贵州省瓮安县永和小学校长陈绍武发现,近两三年,学校陆续增加了四五十名学生,都是从父母打工的城市转学回来的。
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营养不良造成的智力发育障碍、劳动能力低下以及各种疾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GDP的3%至5%。这一判断也提供了看待营养改善计划的另一个视角。
2013年,内蒙古专门成立了自治区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学生营养指导专家组”,设立了专项研究课题。分别委托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疾控中心等高校或机构,就促进营养改善计划工作运行机制的规范化、食品安全与资金安全的制度化、供餐与食谱制定的科学化进行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