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9-30 02:14作者:三水老师
精准扶贫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几项工作中,基础是精准识别。提高贫困识别的精准度,有“难为”,也有“可为”的一面。“难为”是指对贫困的理解的相对性、主观性和多维性,会存在客观上的认识冲突和利益冲突;每一种不同的识别工作方案,造成的人群影响是不一样的。“可为”是在一定的识别方案确定之后提高工作质量的问题,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识别精准度”与“识别成本”一般是正相关的,而目前鲜有关于成本和改革扶贫办职能的专门研究。
精准扶贫,在操作层面,需要充分考虑现实社会的复杂性,改变目前的自上而下、从数字出发的工作安排方式,不拘泥于简单的数量性质的“精准”,更多地服从“真实性精准”,即实事求是地反映贫困的状况。要考虑分权式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贫困数量”与“贫困程度”相结合的精准扶贫的工作安排,以更好适应地方的差异性、多样性和总体上的扶贫资源稀缺性。
精准扶贫成果的综合运用。扶贫工作是一项跨平台、跨部门的系统工程,扶贫办在扶贫工作中也应该是关联各部门的核心枢纽,精准扶贫的核心应从“精准识别”转向“精准帮扶”,而要真正实现精准帮扶,就需要以“户”为项目单元,那就需要多部门的参与以精准应对“户”的需求多样性。
云南省从2015年开始,紧扣脱贫、摘帽、增收3个主要目标,推动产业扶持、安居建设、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能力素质提升、金融支持6个到村到户,实施基础设施改善、特色产业培育、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移民新村建设、社会保障和社会事业发展、整乡整村整体推进、人口较少民族整族帮扶、生态建设8大工程,健全投入增长、项目资金整合使用管理、“三位一体”大扶贫、考核退出激励约束、“挂包帮”驻村帮扶、信息化动态管理6项体制机制保障。具体通过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构建政策、项目、措施到村到户到人的精准帮扶机制,解决扶贫政策和资金用在谁身上、怎么用、用得怎么样等问题。精准扶贫的基本要求是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
二、扶贫工作中出现不精准及动态调整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