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海口舰同时担任护航任务的武汉舰已于昨天将哈尼河号和晋河号送出护航区域。
据介绍,针对四艘商船在航行速度上的差异,两艘护航舰艇于当地时间6日下午1时许,分别采用分组伴随护航的方式,对商船进行护航。
目前,舰艇编队正在曼德海峡东口期待着第二批接受护航商船的到来。
海军亚丁湾护航的意义:
2008年12月26日的海南岛三亚港,由169武汉号、171海口号两艘导弹驱逐舰与887微山湖号补给舰组成的中国海军远征编队拔锚启航,开赴亚丁湾。2009年1月6日,经过十天十夜的连续航行,这支中国舰队通过南中国海,穿越马六甲海峡,横跨印度洋,顺利完成近4500海里的航程,开始在海盗肆虐的亚丁湾海域执行护航任务。自东向西航行的晋河号、哈尼河号、河北翱翔号与来自香港的观音号有幸成为了第一批在远离本土的公海上获得本国海军武装护航的中国商船。
平心而论,这次护航行动的规模并不算大,强度也并不算高----三艘舰船停靠在码头上时威武雄壮,可在辽阔的大洋上当真只是沧海一粟;用排水量数千吨配备着导弹火炮直升机的军舰来对付只有轻武器的索马里海盗,也多少有些杀鸡用牛刀的感觉。然而,中国海军的这次出航却具有堪称划时代的特殊的深远意义----用官方语言来说,这是我国首次使用军事力量赴海外维护国家战略利益,是我军首次组织海上作战力量赴海外履行国际人道主义义务,也是我海军首次在远海保护重要运输线安全。用观察家的语言来说,八百多名海军将士远赴亚丁湾标志着中国海军首次在远离本土的公海上执行战斗任务,同时也标志着中国海军首次加入了多边国际安全行动的行列,标志着中国开始成为国际安全与秩序这一重要公共福利的提供者。也许,就是从这一刻开始,本人今春提出的中国海上王权已经悄悄进入了萌芽状态。
围绕印度洋海路的大国博弈
此前笔者已经提出,综合国土防御、国民经济与海外利益三方面的要求,可以把中国海军的战略使命归纳为三条:一、维护祖国统一,捍卫国家海洋权益,并扩大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防御纵深;二、确保对我国国民经济至关重要的海上航路的畅通,并保护中国商船队的自由航行,以保障我国的经济安全;三、保卫我国日益扩大的海外贸易与投资利益,并在必要时采取行动保护中国公民与海外侨胞的正当权益与安全。这三条在时间上依次构成了近、中、长期的要求;在地理上依次构成了近、中、远的要求;在兵力上依次构成了黄水制海、蓝水制海与远距离投送后再次上陆的要求。
在这个大框架之下,中国海军对印度洋方向的战略定位是第二条阐述的海上航行权益,即确保从南中国海穿越印度洋通往欧洲、中东与非洲的西南航线的畅通,特别是确保在这些国际航路上行驶的中国商船的安全。(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不排除未来有第三条的情形出现,例如一旦非洲某些地区发生反华事件的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