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6-02 13:59作者:王华老师
赵福庆欣喜地说,在比赛中,孩子们呈现出来的超乎想象的合作意识与集体荣誉感,也成了学校精神文化中一道美妙的风景。而这些,不但为学生生命成长积蓄了精神营养,也为学校持续发展奠定了精神基石。
人文情怀
精神生命里还有一种柔软的因子,那就是人文情怀。善良、悲悯、温和、谦让、真诚等品质,加之以经典文化的滋养,才能形成如孔子所说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人文情怀。
学校德育承担着学生形成人文情怀的重要任务,可有时效果并不佳,德育,要触动与抚慰学生内心深处那片柔软的“树苗”,让其吐出一片怡人的新绿。而语文、历史及其他学科,也并非与人文教育风马牛不相及。教师教学如果忽略了这些问题,就有可能让人文教育成为一片荒野。
古今中外名著,包括中国的古代经典,其中都闪烁着人文的光芒。因为这些作品里,不但摇曳着智慧的光华,也流淌着人文精神的活水。不断的诵读,人文情怀就会在“随风潜入夜”中,滋养孩子们的心田。而学校一以贯之开设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则为学生朗诵经典提供了保障。现在孩子们尽管对经典中的深刻哲理未必全然了解,可是,在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段,通过诵读将经典沉淀在其心灵的深处,就会随着知识阅历的增多和年龄的增长,逐渐地生成巨大的生命能量。
赵福庆认为,当下学习经典也许不能立竿见影地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学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却可以为学生未来成长提供持久的支撑。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赵福庆,则是试图做出一番大的教育事业者。
敢于担当
精神生命中还有一个极具力量的元素,那就是担当意识。孔子的高足曾子说得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看来,真正的有识之士,不能只是关注自己当下的成长,应当更多地指向社会与未来的成长,而且必须有一个核心思想“仁”。为了担当大任,为了社会国家,甚至可以“杀身以成仁”,却绝对不能“求生以害仁”。从古到今,中国有一大批志士仁人,虽蹈仁而死,却一往无前,成为千古绝唱,完成了其担当的大任。
目前,不少学校缺失了这种社会担当意识的教育。这种担当意识的教育并不是让学生奔向死亡,而是让他们知大义而前行,即使遭遇风险,也毫不退缩。这种大担当,恰恰是学生能成大器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