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8-06 16:44作者:才子老师
因此,在众多故宫题材的电视纪录片中,《我在故宫修文物》骨骼清奇,寓远大于绵巧,这在故宫题材的电视纪录片中无疑具有开拓价值。
手艺和手艺人的魅力
《我在故宫修文物》篇幅并不庞大,只有短短的三集,内容也不追求阔大宏伟和知识含量,而是尽量拾取“修文物”这件事情在故宫中的丰富性和趣味性,让许多普通观众了解这个行业,甚至爱上这个行当。充分发挥人的魅力,置换被人们习惯了的物化的冷感的故宫,进而使为人们习惯了的故宫展现出新的温暖的情趣和可爱的面貌。
放弃恢弘的视角,是这部纪录片理智的选择。不像《故宫》那样分门别类地介绍故宫丰厚的馆藏,也不像《故宫100》那样把故宫细化为数十个专题深入渲染刻画,而是紧贴着“修文物”这件事,贴身纪录手艺人的状态。故宫在这群人的行为活动中退为平台和工作对象,“修”比“文物”来得抢眼。导演在片子播出后接受媒体采访,专门提到自己坚持把许许多多生活态的细节保留下来,从而保证了全片生动的基调。那些栽种在帝王庭院的寻常花草,在曾经的高墙禁苑走马行车,晒着皇家日光浴的猫咪和鹦鹉,穿梭宫禁去吸烟的老师傅,秋来熟遍御阶的杏子,修复书画间隙的木吉他,这些日常化的、非历史化的细节,赋予了今天的故宫人间的温度,成功地比喻和描摹了这座历史遗存在今天细腻的呼吸,为《我在故宫修文物》奠定了独特的个性基调。故宫也因此放下了高高在上的身段,俯身尽显人间底色。
除了手艺人的状态,手艺的魅力也是片子表现的重点。手艺的魅力并不等于手艺的全纪录。且不说这些口传心授的技艺中有多大的程度是难以言传、无法用镜头表现的,修复工作并非仪式感、动作感十足的场面,很多时候,修复工作和手艺是长时间的机械重复和个人领悟。导演曾经表示过,这些重复的动作,拍起来实在没有什么视觉传播的趣味。比如,给青铜器去锈或者整形、制作缂丝仿品、调试维修西洋机械钟表,如果对这些修复行为本身做详细完备的呈现,片子必然冗长无生趣。导演所做的工作,不是对老手艺的视觉人类学的田野记录,他要做的是如何精准捕捉和体现手艺的魅力。
那么手艺的魅力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它的精湛、精彩和精神。所谓的精湛,就是经过时间的积累,手艺所能达到的高妙境界。精彩,则是手艺创造的成品展现出来的无以伦比的美妙和感叹。而精神,则上升到了手艺人和手艺融合而一的从容、淡泊、专注和敬畏。片子也正是从这几个方面深入刻画手艺的魅力。其中较为典型的案例是钟表维修的王津。王津师傅在故宫从事钟表维修几十年,经他过手新生的故宫钟表不计其数。片中成功恢复机械装置严密复杂的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的报时和演艺功能,展现了王津高超的手艺。作为纪录片中唯一离开北京出外景的人物,在他与国际钟表藏家的交往互动中,也表现出了人物身上安静、恬淡的精神气息。这种气息超越了商业功利的增值冲动,是基于恢复古物生命的能力的自信,那是过尽千帆、风轻云淡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