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1-13 18:55作者:李一老师
3.科学研究达到新水平。新增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结束了河南省没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历史,省(部)级以上科研机构达到53个。累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900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9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0余项,国家“863”、“973”项目和“十一五”科技支撑(科技攻关)项目60余项,实现了我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零”的突破。军工科研发展迅速,我校承担的一项军工课题被列入国家“2030前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战略规划”。400多项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填补了我省国家自然科学奖方面的空白。2005以来,学校科研立项经费连续四超过1亿元,2008达到2.1亿元。我校教师发表的被SCI、EI、ISTP三大索引检索的论文由2002的114篇增长到2008的858篇。学报哲社、理、工、医四个版全部进入国家核心期刊。霍裕平院士主持的“磁约束热核聚变基础理论研究”,是我国2005度资助力度最大的“973项目”,总经费达6500万元;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制的“神舟七号”宇航员出舱头盔面窗,为我国航天领域重要产品的国产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4.师资队伍建设跨上新台阶。专任教师由2002的1900余人增加到3230人。现有教授590余人,副教授1470余人,专职院士4人,双聘院士2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从2002330人增加到1490人。有国家级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专家1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78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4人,国家教学名师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1人,“中原学者”4人,河南省优秀专家84人,省级优秀中青骨干教师、创新人才培养对象314人,形成了一支层次较高、能力较强,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师队伍。
5.校园建设呈现新景象。新校区主要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建筑面积由2002的15.78万平方米增加到166万平方米(含家属区),建起了一座功能完备、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校园,顺利实现了学校办学主体向新校区的转移;新校区4项工程获国家优质工程奖和鲁班奖。在三个老校区成立了综合管理中心,多层次办学稳步推进,老校区管理和资源利用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以新校区为主、新老校区协调运转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创建高水平大学搭建了坚实的硬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