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9-14 14:28作者:李天扬老师
工作后人力资源部不知道是不是看到了我的大学专业,直接把我分配到了多媒体局图像公司,负责会议电视业务。上班后的第一件事是认识了专业设备CODEC,中文名称“编解码器”,利用2M/E1电路传输。当时的上网速率普遍是128K,2M算是高速了。因为活动图像编码后速率还是很高,压缩到2M才能达到电视级的效果。在用网线传输文字都嫌奢侈的年代,我们已经开始传输图像了,当然算是高科技。顺便我也学习了一堆会议室的常用外设,矩阵、调音台、电视机等等,所有联线摸一遍,还学习了如何焊接音视频接头。虽然图像编码知识生活中用不上,但是多媒体系统联线知识倒是很实用,从此自己搭一个家庭影院什么的不在话下,缺什么线材自己做,比如几年前我就自己动手设计了让手机和功放直连,让音箱可以直接播放网络音乐。不过现在智能音箱可以直接完成这个功能,我的那套设备也无用武之地了。
我们机房里管着会议电视全国网、集团网、省网、本地网三级多套设备,那时各个系统所用的设备品牌都不一样,颇有传输“七国八制”的风范。我最初认识的会议电视的系统是威泰公司的,外国一位华裔设计的编码算法,经过优化比ISO国际标准效率还高,被大公司收购后成为私有协议,带来缺陷是不能和其他厂家互通。设备装在机柜里,足有半人高,附带一台29吋电视机,笨重而厚实。那时候设备不稳定,经常需要重启、插拔板块,板卡极大,需要两个人同时用力插,而且插后也许会好,也许不好,需要再次插拔。我们会评选谁的手比较“仙”,一次就能插好,谁的手比较“霉”,插之前一定要先洗手。维护人的三板斧“重启、插拔、换板子”就是这么来的,都是经验之谈啊。
2003年,全国网进行设备升级,各个厂家都派人带设备来选型,我第一次认识到了中兴和华为的设备。中兴的设备那时候还很粗糙,接口居然是一块外接板,测试时参数不对,工程师现场开始焊板子,我是又惊讶又佩服。到了2006年,省网升级,中兴中标,此时的中兴已经是一体化设备,再也没有外接的那些板卡,传输线路也升级到了8M,采用4条E1电路捆绑的方式,编码采用MPEG-2方式,达到了广播级的水平,号称“高清会议系统”。
2017年,省网再次升级,之前的“高清”已经只能算“标清”,现在的高清是1080P、4K。传输带宽变成了50M,因为是动态H.264编码,高清码流能够高达每秒40多兆。幸亏现在传输不断升级,只用一根网线就能实现百兆带宽,如果再用以前的E1电路,无法想象50M电路如何实现。之前机房里荟萃了专业排名前四位厂家的设备,几番退网后倒是中兴和华为一统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