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讲究礼貌性称呼。礼貌性称呼,对己是“谦称”,对人是“敬称”。下列礼貌性称呼是非常普遍的。
(一)用专门性的具有代词性的词语。
1.自称方面,有“臣”、“仆”、“鄙人”、“妾”等用于对长辈或平辈。如:
①臣能令君胜。(《孙膑》)(我能叫您获胜。)
②仆非敢如此也。(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我不敢这样做。)
③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中山狼传》)(我虽不聪明,但还想在世上做点事业。)
④若怜妾而活之,当秘勿泄。(《画皮》)(如果可怜我想救活我,就该保守秘密,不要讲出去。)
这里要说明的是:例①中孙膑与田忌并非君臣关系,例②司马迁与任少卿并非主仆关系,例④的“妾”也不是“小老婆”的意思。所以,只是一种谦称。
帝王诸侯有专用的表谦称的词。战国时代多用“寡人”,如:“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去私》)(先生在这件事上听从我的劝告吧。)后代多用“孤”,如:“孤不度德量力。”(《隆中对》)(我不能估计自己的德行与能力。)至于“朕”则不是什么谦称,而是秦以后皇帝专用的自称。
2.对称方面,有“君”、“子”、“公”、“足下”、“先生”、“夫子”、“卿”、“阁下”、“陛下”等。其中“先生”、“夫子”多用于长者;“卿”是上对下(君对臣、夫对妻)的爱称;“阁下”称有较高职位的人;“陛下”只用于对皇帝。如:
⑤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您怎么跟项伯有老交情?)(按实际地位,刘邦是“君”;而他称张良为“君”,可见“君”是代词性。)
⑥足下事皆成。(《陈涉世家》)(您的事业都会成功。)
⑦又安能发狼踪以指示夫子之鹰犬也?(《中山狼传》(又怎么能发现狼的踪迹来指点给您
的猎鹰、猎狗呢?)
⑧誓不相隔卿Q(《孔雀东南飞》)(发誓不和你分开。)(按:妻子对丈夫称“卿”却不行,《世说新语•惑溺》中便批评了王安丰的妻子用“卿”称呼王安丰。)
(二)在名字或职位上讲究。
1.谦称方面,对长辈、平辈,自己称名(称别人的名是不礼貌的),或临时写作“某”。如:
⑨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不这样的话,我项籍
怎么会这么办呢?)(项羽名籍。)
⑩某启(《答司马谏议书》)(我王安石陈述)
2.尊称方面,对平辈(朋友)则称字。古人有名、字、号之分,“名”是正名,“字”是补充解释名的,有人还有“外号”。如:白居易,姓白,名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因为司马光字君实,所以,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说:“冀君实或见恕也。”(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啊。)
称呼对方的官爵,是表尊称的通常方法。如《隆中对》:“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用壶子装着酒来欢迎将军呢?)
第三人称的敬称与第二人称基本相似。一般称“公”、“先生”,或称其字号、爵位。如《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按:吴默,字因之;文震孟,字文起;姚希孟,字孟长;“公”是敬称词;“冏卿”、“太史”是官爵。)
八四、什么叫“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后来为古代诗歌乃至散文广泛采用。
“赋”就是“铺”的意思,即用白描的手法把事物描绘出来,把感情抒发出来。如《伐檀》这首诗,直接铺叙伐檀的劳动
场面,抒发了伐檀木工对不劳而获的统治者的愤怒控诉与辛辣讽刺。又如:《采薇》诗也是通篇用赋的手法抒写久征战士在回乡途中的复杂感受,其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样情景交融前后对照的白描句子,千古以来为大家所传诵、模仿。又如《北山》则在白描中运用对比手法与排比句式,控诉了贵贱悬殊、劳逸不均的社会现象。
“比”,简单点说就是“比喻”。但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今天称为“拟人”、“拟物”、“拈连”的修辞格,也常常被古人称为比喻。如《硕鼠》这首诗,用贪婪的大老鼠比喻凶恶的剥削者,既是借喻(只出现了喻体),又兼有拟物色彩。后来屈原的《离骚》、《九章》、《九歌》等大大发展了这种手法。共同为后代诗人所借鉴。
“兴”就是兴起、起头的意思,先描写他种事物以引起下面的正题。“兴”的核心是联想。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夭》)前两句写桃树长得很嫩绿,幵放着光灿灿的红花,是全诗的“兴”。它实际上起了点明季节,创造气氛(春光明媚的欢乐气氛),象征人物的年青美丽等作用。有些“兴”可能只是单纯的韵律联系,如《唐风•山有枢》,开头写山头、山谷都长着榆树,与正文写守财奴的吝啬,在意义上关系不大,仅仅是“枢”、“榆”与后面的“娄”、
“驱”、“愉”等押韵,以解决“山歌好唱起头难”的问题。
总之,赋、比、兴是古代文学评论中常用的术语。前人有的说得很神秘,其实并不难了解。其中,“比”是属于修辞手段;“赋”、“兴”不是一种单纯的修辞手段,而是可以运用别种修辞手段(如“赋”可运用对照、排比,“兴”可用比喻)的表现手法。还要附带说明的是,“赋”、“比”、“兴”在古代文学批
评中还赋予了一些特定的内容,即要求作品积极参与现实斗争,反映政治得失、人民疾苦,从而使“赋”、“比”、“兴”成了一种与形式主义对立的现实主义手法。白居易《与元九书》中讲的“风雅比兴”,就是指的诗歌的现实主义内容。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