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高等教育网 > 问答 > 正文

初中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有哪些

展开

发布时间: 2021-03-25 15:58

80945次浏览

1条回答

赵文光 三级教师 2021-03-25 16:21

1、内在因素 其内在原因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自我认识存在偏差,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也起着消极的强化推动作用。有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经过多次努力却只获得一次次的低分和失败,长时间受到社会的偏见、家长的漠视、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他们在学习中无法满足成功的愿望,在生活中又无人能理和关怀,品尝到的只有失败感和乏味感,逐渐形成学习无价值、自己是学不好的“差生”等观念。这些观念又会反馈到学习行为上。如此恶性循环,很快就产生厌学的情绪,甚至患上“厌学症”。另有一些学生小学时成绩较好,上了中学后生活学习环境改变,面临新的挑战,由于心理适应能力差,在挫折和失败面前无法正视自己,逐渐丧失自信心,消极地对待学习,从此一蹶不振,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2、外在因素 首先,评价标准的单一,忽视学生个体特征 由于中学教育面临着升学考试的问题,初中生上高中必须考试,高中升大学也要考试,因此,在中学校,成绩是学生学习优良与否的标杆,是衡定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是社会评判学校优良与否的唯一尺度,是家长认为子女是否有出息的定标。这样,学生就被牢牢学习地粘在板凳上,听课背书做题,成了成绩的奴隶。特别是每次考试结束会给学生排名次,成绩排在后面的自然就归结在“差生”的范围,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久而久之,乏味的学习与这个年龄的学生性格和要求产生矛盾,个性被压抑,不但无法释放自己情感能量,而且根本不能发挥自己特长,表现自己的个性,因而,在思想上认为学习就是苦役,逃避学习,得天混日,厌学情绪油然而生。 其次,注重所谓的好学生,忽视一部分“学困生”。“应试教育”不但导致青少年一代理想视野狭窄,而且导致教师教育教学的功利性。因而,在现有的“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机制下,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看成“好学生”,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当成“坏学生”,对学生不能做全面的评价。唯一评价的标准就是考试成绩,特别是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在年级、班上无休止地排名,严重打击“学困生”的自尊,同时也给所谓“优秀生”以压力。加上部分教师在学校评价标准单一的背景下,注重“好学生”而忽视“学困生”,他们都处在一种特别压抑的环境中。更有甚者,对一些所谓的“双困生”予以体罚或者变相体罚。时间长久了,精神压力过大,难以承受来自各方的压力,厌学情绪也就产生了。

展开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