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9-24 09:15作者:三水老师
从初中到高中的6年我都是在理工附中,跟这个校园可有感情了。那时候高考(精品课)其实比今天压力大得多,当时北京的学生大概只有30%才有上大学的机会,要上好的大学只有10%的机会。
当时咱们有非常强的学习动力,八十年代,中国社会风气开始比较开放,各种各样的名著都能够进入市场的时候。当时除了在学校的学习和功课对自己要求比较高以外,我当时看了大量的课外书,其实看不懂,尼采、萨特、叔本华,当时都看不懂,但一见面同学们可深奥了,你们对叔本华的“人生没有意义”是怎么看待的?都讨论这样的问题,好像有点拽,是吧?但是那种学习的氛围是这样的。我当时喜欢读一本书,你们也可以看,我们那个年代大家都喜欢,相互传着看,是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它是讲一个年轻人的成长,在各种挣扎斗争中的成长。
当时学习压力特别大,但是读课外书成为了我们学生当中的一个风气,这对我当时选择文科很有关系。后来做了传媒,采访范围比较多,人比较多,接触的知识面比较杂,对我有个非常好的作用就是学会阅读、学会理解、学会写作,这种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非常愉快的,大家今天各学科的压力也很大,但是我还是鼓励大家能够多一点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思维。
感念师恩
初一体育课,下了课就吊在老师的膀子上玩
其实来到母校让我想到了很多人,包括很多老同学们、还有我们的老师,我们都非常爱他们,几个星期之前,我接到了我们的体育老师徐勋老师的电话。他说,他要退休了,想在退休之前把我这个当年的学生请回到母校来。我说,徐老师您都要退休了?我觉得特别不可思议。大家可能没有上过他的课吧?我们上初一的时候,那个时候是1980年,就上他的课,他对学生特别好,特别仁慈,“你们觉得跑1500米特别累吧,那就先跑800米,热身一下吧。”我们和他没大没小的,下了课吊在他的膀子上,高兴!现在回想起那时候他也就20岁出头,还是小鲜肉呢。
当年的英语(精品课)课堂“非常有火药味”
从理工附中毕业的时候,我是以文科班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外国学大学的英美文学专业,也是当年考入北外里,北京分数最高的一位。当你所学、当你的积累能够为社会为自己城市做点什么的时候,那是非常有自豪感的一件事情。语言有一种典型性的,它不可能一蹴而就,语言就是靠你每天来积累的。每一点的阅读,每一点的听力训练,每一次的沟通都非常地重要,你不能说哪一次是最重要的,它就是日积月累、水滴石穿的一个过程。所以当时我们在理工附中的时候,那时候我们也重视英语的学习。我当时的老师是李育民老师,我们的课堂是非常有火药味的,我们常常和老师争论,这个词、这个语法是不是一定只有这一种解释的方式,课堂非常地活跃。所以我想从那个时候开始,一贯的语言积累对我后来职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学一门外语(课程)是非常好的,能够为你打开另外一个世界,能够无障碍的进行一种深度的交流,希望大家把外语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