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6-21 00:45作者:才子老师
三、加快创新发展,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贯穿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培育新的发展优势,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一)创新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问题是制约我省发展核心症结。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束缚,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实现全省发展环境根本性转变。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在不断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的基础上,推动建立负面清单,明确政府发挥作用的边界,促进行政体制改革,优化行政流程,提高行政效率和效能。
坚持“多取消、审一次、真备案”的原则,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能够取消的全部取消。提高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做到纵向同步、横向协调。做好已取消和下放管理层级行政审批事项的落实和衔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开展行政权力清理,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清理和规范事业单位、协会、中介机构等实质性行政权力,推进中介机构与行业主管部门脱钩,整治“红顶中介”。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对事业单位占有公共资源,特别是非办公资源进行市场化改革。
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体制,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
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市场监管机制等相关领域改革。积极推动电力体制改革,加快农村电网改革,理顺农电管理体制。
全面开展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已经对集中供热热源、矿产资源和精深加工一体化、风能、光伏资源等公共资源实行市场化配置的基础上,将其余医疗、教育、城市基础设施、公共网络资源、公共交通等所有公共资源纳入市场化配置改革范围,全部采取招投标等市场公开竞争方式进行配置。建立交易平台,完善交易机制,健全交易制度,提高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透明度。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杜绝谋取私利、利益输送。
创新实施“两大平原”改革。坚持通过生产关系变革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改革总目标,继续抓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管理制度、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农业支持政策、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五大创新。
创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完善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合作机制,探索抵御市场风险的经营模式。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农村土地征收、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途径和形式,有效盘活土地资源。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提高融资便利性,降低融资成本。全面落实粮食收储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增收。创新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抓住中央企业全面深化改革契机,积极主动与驻省中央企业衔接,推动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资本合资合作,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参与中央企业改制分离辅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承接产业配套,促进中央企业与地方融合发展。
加快地方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推动整合重组和上市融资。新组建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设立,提高管理水平和竞争力。构建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体制,提高资产证券化率,引入战略投资者,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煤炭、森工、农垦改革,加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妥善解决厂办大集体、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等历史遗留问题。
加快非公经济发展。充分发挥非公经济的活力和在稳增长、促创新、增就业、扩税收等方面重要作用,促进非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享受一视同仁的国民待遇。鼓励非公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创新融资模式,拓宽初创企业和小微企业低成本融资渠道。加快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
创新投融资体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投融资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市政设施、公共服务等项目建设。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吸引各类金融资本参与设立天使、创业、产业等投资基金,支持创新创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调整政府资金投资方式,对竞争性领域中市场失灵的特定环节,由直接支持项目改为更多地采用股权投资等市场化方式予以支持。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加大在资本市场的融资力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制定科学的政府投资决策机制。
(二)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创新驱动是破解我省结构性、资源性矛盾的根本措施和持久动力。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提升创新能力,健全激励机制,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创新发展新动力。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依托我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等三支队伍的研发力量,构建产学研金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深化与国家战略有机衔接,争取国家在我省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和国家实验室,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打造技术创新平台。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做好科技创新专项布局,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重点支持研发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高新技术成果,加快突破石墨新材料、新一代信息通信等领域核心技术。支持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
加快科技型企业发展和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继续实施千户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广科技企业新型孵化模式,发挥哈尔滨、大庆等地科技平台优势,加快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发展。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建立从实验研究、孵化、中试到生产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全面对接《中国制造2025》,全力抓好我省有产业基础的17个行业,进一步提高“黑龙江制造”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积极推进智能制造,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推进技术改造,促进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
促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实施“网络强省”战略,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大力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实施大数据战略,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着力推进数据汇集和发掘,深化大数据创新应用,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集聚地和云计算应用服务基地。
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
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激励人才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的意见》,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完善科技人员创业股权激励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让科技人员在创新活动中得到合理回报。推进科研事业单位企业化改制。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支持企业引进高端人才。拓宽创新投资融资渠道,切实用好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国家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发展天使、创业、产业投资。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鼓励创新的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支持和引导大众创业。鼓励科研人员创业,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创业、离岗创业。引导大学生开办公司创业、合作创业、去有发展潜力和新商业模式的小公司工作创业。鼓励农民成立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公司创业,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强创业政策支持,放大财政贴息担保贷款扶持作用,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加强创业服务和创业培训,建设众创空间等创业平台。支持高等学校周边的创新创业园区建设。
(三)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要创新实施《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实施方案》,在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从数量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建设农业强省。
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稳定提升粮食产能。抢抓国家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等机遇,争取将“两大平原”纳入国家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实施亿亩生态高产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大规模推进先进田间工程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加快农业机械化,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打造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地。
优化农业结构。按照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的思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坚持市场导向,突出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和优质高效作物种植,优化种植业结构,发展订单农业。加快发展畜牧业,实施“两牛一猪一禽”工程,加快建立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积极发展奶牛、肉牛、生猪养殖,适度发展肉(奶)羊、家禽养殖,加强检验检疫和疫病防控,建设高品质畜产品生产基地,推动农业转型。以保护和培育林区特色资源为前提,加快发展林下经济。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发展都市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功能。
发展绿色农业。做好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这篇大文章,健全和实施支持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等措施,建设全国最大、优质安全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农业标准化,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加强知名品牌培育和保护,提升龙江绿色有机农业形象。
加快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快建设粮食收购公开透明电子商务平台和仓储设施。以网上销售、精准农业、质量溯源监管为重点,实施“互联网+农业”,推进农业信息化。
(四)构建产业新体系
创新实施《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把产业项目建设作为构建产业新体系的重要手段,创新发展“十大重点产业”,发挥优势、注重多点培育,突出国内有总需求增长空间和龙江有竞争优势的重点行业,加快产业层次向中高端迈进,重塑产业竞争发展新优势。
优化工业结构。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工业转动力、转方式,促进工业提质增效、升级扩量。以创新为驱动,坚持“改旧上新”,推动小企业上规模,大企业做大做强。坚持扩大增量带动工业结构调整,通过存量扩张、引入要素、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形成新的增量,构建以高端装备制造、资源精深加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要支撑的产业新格局。
积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支持重点装备制造企业,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促进装备制造业高端化,重点发展电力装备、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汽车、农机装备、海洋装备等产业。
加快发展资源精深加工。食品工业和玉米精深加工业,要突出发展适应消费升级的高端乳制品、畜产品和食品制造,建设大型玉米深加工项目,健全市场营销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石化、煤化工,要争取在大庆和煤城布局石化、煤化工重大项目,延伸发展精细化工。矿产精深加工,要推动矿产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一体化发展,打造高端石墨和钼产业,形成鸡西、鹤岗石墨新材料产业集群和大小兴安岭钼产业集群,深度开发铜等矿产资源,延长矿产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链。加快天然气开发和利用,建设现代化煤矿,开采新的煤炭资源。林木加工,要用好境外木材资源,加快发展林木精深加工。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应用,突破工程化、产业化瓶颈,推动卫星应用、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空间探测技术外溢等成长性比较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抢占经济和科技制高点。
多领域多角度发展服务业。落实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拓展新领域、发展新模式、推广新业态,扩大供给规模,提高服务质量。
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不断拓展境内外旅游市场。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提高社会化产业化水平。推动传统商贸服务业转型升级,加快大型批发市场、农资配送中心等流通体系建设。促进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发展。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发展金融组织,创新金融服务产品,着力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金融服务,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增强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积极发展现代运输方式,布局建设现代物流、邮政等基础设施,构建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发展研发设计、融资租赁、商务咨询、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型企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分离分立,走向专业化和高端化。创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现服务业与农业、工业等在更高水平上的有机融合。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对稳定经济增长、促进民生改善具有重要作用。必须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加快补齐短板,实施一批拉动效果好、承载能力强、技术先进的重大项目,构建交通、水利、城镇、能源、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网络,增强对经济发展引领和支撑能力。
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既要发挥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更要挖掘和发挥交通运输网络的先导作用,构筑以哈尔滨为枢纽,各种运输方式紧密衔接、广泛覆盖、快速通达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铁路,加快快速铁路网络建设,覆盖全省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哈牡、哈佳、牡佳快速铁路建成竣工,形成“哈牡鸡七双佳哈”快速铁路东环线,力争建成“哈大齐北绥哈”铁路西环线,启动逊克至乌伊岭、呼玛至韩家园子、饶河至创业等沿边铁路外环线建设,打造东环、西环和沿边铁路“两环一边”铁路网。
公路,进一步完善公路网,在巩固高速公路基础上,重点向县乡和村级公路延伸。扩大高速公路及高等级公路通达范围,围绕哈尔滨都市圈,建设宾县、五常、肇东、兰西、巴彦、宾县的高速环线,加快沿边公路建设,继续实施国省干线改造,形成“一圈一边多线”为主的公路网。实现“县县通”高等级公路。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建设县乡路1万公里、村级路2万公里。推进综合客货运输场站发展。
民航,完成哈尔滨枢纽机场扩建,建成五大连池、建三江、绥芬河、亚布力等新机场,完成牡丹江、齐齐哈尔、佳木斯等现有机场迁建扩建,建成一批民用及通用机场,航空服务覆盖人口达到90%左右。
航运,通过PPP方式推进松花江7个梯级航电枢纽开发,实施重要通航河流主航道建设整治工程,加快重点港口建设。
继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重大水利工程,加快全省水利设施现代化进程。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建成尼尔基引嫩扩建骨干工程一期配套、奋斗水库、阁山水库等重大水源工程,完成“三江”治理、建设“三江”连通等重大水利工程。增强抗灾减灾能力,完成黑龙江、松花江、嫩江等干流、胖头泡蓄滞洪区和主要支流治理,实施界河防护工程,完善城市防洪体系。加大“两大平原”灌区建设与配套节水改造力度,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加强牡丹江、鸡西、七台河等城市水源地保护和水源工程建设。进一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质工程,全面解决农村剩余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
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功能。着力完善市政与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城镇服务功能和集聚能力。推进重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释放城市发展空间。实施地下管网改造工程,提高城市供水能力。推进供热体系升级改造,提升城市供热质量。建设省级天然气骨干管网,完善城市供气设施。继续实施哈尔滨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发展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系统。集中解决重点乡镇供水、供热等基础设施薄弱问题,加快建设海绵城市。
强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电源布局与结构,加快电力送出主网架建设,发展智能电网,增强电力输出能力。加快城网改造,推进农网改造升级。大力发展清洁燃烧发电技术,适度发展大型热电联产和低热值煤发电。继续开发抽水蓄能电站。加快发展新能源,建设国家大型风电基地,积极发展光伏发电,在秸秆富集地区发展生物质发电,提高清洁能源比重。推进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工程和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建设,扩大俄油俄气引进能力。
构建泛在普惠的信息网络。实施“宽带龙江”战略,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布局,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工程,打造全光纤网络城市,推进互联网进村入户,推动互联网提速降费,提升信息网络服务能力。
四、统筹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军民深度融合,在协调发展中拓展空间。
(一)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资源型城市是我省区域协调发展的难点,必须创新实施《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把着力点放在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上,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发展新兴产业,促进转型发展。
煤城。要通过加快产业发展解决保增长、保就业、保民生、保稳定问题,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煤城转型发展的主线,实施煤与非煤“双轮驱动”,促进产业结构由以煤为主向特色化、多元化发展转变。支持煤炭接续资源较多的城市加快大型煤矿建设,加快推进煤炭转化重大项目建设,建设煤化工基地。推动利用焦化等煤化工产业存量延伸产业链,开发精细化工产品。加快发展石墨、绿色食品、钢铁、矿山机械、建材和服务业等非煤替代产业。切实抓好采煤沉陷区棚户区改造,积极推动煤城职工就业再就业等民生工作,促进煤城尽快走出困境。
油城。要加快石化基地建设,发展特色、优势替代产业。推动地方与大庆油田深化合作,实施重大石化项目,加快石化工业向精细化工延伸。要在汽车、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培育替代产业,在现代服务业方面汇聚新优势。
林区。要以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建设为核心,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采伐,加强生态保护,增强生态屏障功能。坚持林业经济林中发展、林区工业林外发展,全力抓好生态旅游、森林食品、北药等特色产业,推进矿产资源绿色开发。推进国有林区体制改革,增强适应市场竞争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