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6-20 16:27作者:三水老师
教学改革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逐步构建了以农科为优势,农、工、经、管、理、文、法、教育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框架。强调通专结合、分类培养,强化专业和实践教学,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到目前,共获准立项质量工程项目国家级45项、省级172项、校级81项;建设了课程开发系统、自主学习中心、实验教学中心、教学科研基地以及教学管理五大教学平台,2001年至今,共立项资助教改项目近140项。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优秀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26项,现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科学研究学校先后承担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专项、国务院综改办、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2800多项,科研经费达10.6亿元,获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科学研究一等奖、国际农业研究(CGIAR)杰出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国际、国家及省部级奖励350余项,审定登记滇撒猪配套系、龙陵黄山羊、武定乌骨鸡、水稻、玉米、甘蔗、蔬菜、花卉、药用植物、牧草等动植物新品种(系)150余个。同时,学校立足云南生物资源优势,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目标和“三农”发展需求,致力于重大科学问题理论创新、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产学研政企商相结合与农科教一体化的社会服务体系机制创新,为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撑。其中,李铮友教授等率先在国内实现了杂交粳稻“三系”配套,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创造了杂交粳稻单产1108.55千克的世界纪录;曾养志教授等潜心研究西双版纳微型猪近交系35年,繁育28世代,近交系数达99.96%,居国际领先水平;朱有勇院士团队的研究论文在《Nature》上作为封面文章全文发表,创建的作物多样性优化种植技术、冬季马铃薯无公害超高产技术被省委省政府列为重大科技成果推广,累计推广应用2亿余亩;盛军教授团队研发的生物多酚代谢免疫调节技术、普洱茶精深加工技术、生态种植技术,及研发的普洱茶珍、多酚云烟、辣木系列产品,为一批龙头企业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社会服务学校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科教兴农之路,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大力推进校地、校企间深度合作,逐步形成以服务“三农”为主体,多项社会服务工作为支撑点的“一体多点”科技服务新格局,社会服务工作成绩显著。在剑川县、会泽县、马龙县创造性开展定点定人对口帮扶“3+3”校县联合行动;先后挂钩扶贫寻甸县、姚安县;在镇康县、泸水县全面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在昭通、玉溪、红河、文山、普洱、西双版纳等州(市)参与实施“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与昆明、文山、德宏、迪庆、大理等10余个州(市),与天士力、苗乡三七等150多家龙头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了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关系;依托云南农村干部学院、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云南省食品安全管理学院等优质培训资源,共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和实用技术人才2万余人次。学校连续六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年度社会扶贫先进集体”;2011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先进集体”、“新三年兴边富民工程先进集体”、“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