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6-23 00:37作者:王华老师
企事业单位的车改,远比党政机关要复杂。毕竟这些单位的情况各有不同,各种岗位设置异常繁杂。所以,这样的改革,绝不能一刀切,而应分类实施,灵活处理。
以事业单位为例,事业编的数量远远多于公务员,如果效仿公务员普遍发车补的模式,那么财政负担难免过重。所以,事业单位发放车补要严格控制范围,避免将车补变成变相福利。而且更多可采取实报实销的方式,而非固定化补贴。
我们注意到,此次企事业单位车改意见也提到对“参改人员”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也就是补贴并非泛滥的,而是针对一部分人。但“参改人员”怎么界定,这是个问题。对此,建议在单位内部公布“参改人员”甄别的标准,并公开人员名单、补贴金额,以确保公平。对于实报实销账目,也应定期公开账目,接受监督。
对于企业而言,车改固然要秉持节约原则,但也要差异化对待。对于垄断性国企,车改要能改则改,尽一切可能压缩费用。对于竞争性国企而言,不妨根据企业效益来进行挂钩——企业经营好,保留多一些公务用车,车补多发一些未尝不可;企业效益差,公务用车能砍则砍,毫不留情,车补能降则降,甚至一分不发都无可厚非。
企事业单位公车改革的启动,意味着车改进入2.0时代。相比此前的车改1.0版本,车改2.0远远要复杂得多,波及群体也更为广泛。这样的改革,一方面要秉持分类原则,节约开支、应该尽改,另一方面,改革要避免“黑箱化”,将每个单位的改革方案全面公开,接受基层员工和外界监督,这样的改革才不至于成为少数人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