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1-03 05:06作者:三水老师
是否发生地震,要靠地震台网的监测。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的河南,因其特有的人杰地灵,我们的祖先,在物质文明相当原始的古代,利用自身的聪明才智和不断努力,对地震进行了监测。河南地震监测的历史,就是我国地震监测乃至世界地震监测的历史。早在东汉阳嘉元年(公元132年),我国地震学界的鼻祖,河南南阳人张衡就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及其方位的仪器,并将其安置在京都洛阳的灵台,名曰“侯风地动仪”。不久以后的永和三年(公元138年),该地动仪成功的记录了发生在陇西,也就是今甘肃一带的地震,由此开创了人类监测地震的纪元。然而在此后的长达1800年里,由于封建割据、军阀乱战,以及统治者的无能和不重视,加之“得中原者得天下”,使得河南成为历次战乱的主战场,使河南的各项事业受到严重破坏,地震监测自然无法制止被中止和破坏。直到1967年,中国科学院大地构造研究室在安阳林州设立地震台后,才拉开了现代地震台网正规建设的帷幕。此后,1971年3月,地质矿产部第一物探大队进行了调整,分赴全国,其中的一部分返回郑州。中共中央,以及当时的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委托返豫的物探队兼管河南省的地震工作。并开始着手在郑州、洛阳、信阳、辉县建立地震台。同年8月,国家地震局正式成立,物探队随即更名为国家地震局物探队,继续负责河南省的地震工作。1972年,该物探队接收了林州、镇平的两个地震台,至此拉开了河南省全面进行地震工作的序幕。8年以后的1980年7月,河南省地震局正式成立,在此后的1983年,全国进行了科技体制的改革,8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地震局《关于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地震工作机构和办理体制改革的陈诉的通知》,决定全国只保存17个省级地震局,而河南省地震局名列其中。在中央和省市的支持关怀下,河南省的地震监测建设不断得到发展,广大地震监测工作人员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省地震局和地震学会大力倡导和组织地震学术活动,广泛地开展了工程地震办事和地震科学研究,并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有的科研成果已具国际先进水平。
翻开河南省的地震史,似乎从没发生过7.0级以上的强震。不能不承认,与周边省份,如山西、河北比拟,河南省的有感破坏性地震确实不是很多。不多不代表不防。早在1983年国家保存的17个省级地震局中就有河南省地震局就很能说明问题。
位于我国中部的河南省,有着无尽的沧桑和辛酸。在遥远的古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耕耘劳作,创造了悠远的黄河文明,河南省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古代长期起领跑作用。漫长的古代,给河南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郑州是3500年前商朝早期的都城;安阳、洛阳、开封稳居中国七大古都之列。以后,随着众所周知的原因,河南衰落了。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的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经济总量已经位居全国第5。河南省又是我国的重要交通枢纽,京珠,连霍高速公路在此交汇;京广、陇海、京九三大铁路大动脉穿越河南,还有对于整个黄河流域以及整个北中国生命息息相关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均包罗河南,以及那众多的工矿企业还有广袤的原野。河南又是中国人口第一大省,城市密度在全国位居前列。9000多万人口生活在只有16.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使得河南省的人口和财富高度集中。我们可以想象,在河南省内随便哪个地区发生一个5.0级左右的地震,其破坏力远远高于我国西部地区一个7.0级左右的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加上河南省地震活动又具有震级小、震源浅、烈度高的特点,因此给河南省造成的损失将更大。所以在河南进行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各地要结合本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布局,人口,资源,环境,地震、地质状况,围绕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防震减灾规则,在制定规则中,要加强抗震设防,使地震灾害对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干扰,破坏降低到最低限度,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环境脆弱的地区,重视和加强抗震设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要建立健全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办事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是不可制止的。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因此,国务院从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提出了建立健全地震监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这是有效地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保持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地震监报是基础,震灾预防是前提,紧急救援是保障。三者紧密结合,才能取得减灾成效。各级政府在制定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建立健全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的重要性、紧迫性,从财政、技术、装备方面予以支持。建立健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防震减灾三大体系,为本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