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7-26 17:08作者:王新老师
(二)做好规划,加强针对性,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
高校要始终坚持社会实践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宗旨,不断创新内容、形式和载体,设计更多适合大学生在假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根据“按需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开展群众需要、学生可为的实践服务活动,增强实践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组织大学生开展文化宣传、科技支农、企业帮扶、医疗服务、法律普及、市场研发等;或结合大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社会实践,不仅使大学生能够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学好专业知识的信心,还使他们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深入开展内涵丰富、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从大学生的鲜活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使更多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受益。 (三)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取得实效、得到社会的认同、提高活动育人效果,就必须有组织保证,所以学校要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统一领导,设立对内组织和对外联系的专门机构,统筹规划,全面安排,要注重实践活动“点”、“线”、“面”的结合,仔细安排好面上的活动,要对学生个体的实践活动提出明确的要求,要从思想源头上转变“精英实践”的组织模式。学校还要对社会实践的实施进行目标化管理,从前期的课题申报、过程的效果控制到后期成果深化都要提出相关要求,保障实践任务的完成。把社会实践纳入正常教学计划,制定活动大纲,开设相关课程,在规定学时学分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是社会实践活动长期深入开展的良好基础。同时,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大学生的良好形象,充分调动大学生个体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要鼓励普通同学开动脑筋,大胆开拓适宜自己的实践方式。通过开展各类评比活动、社会实践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等多种形式,奖优罚劣,使社会实践形成有机运作、自我驱动、有序发展的动力机制。
(四)整合资源,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基地建设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深化的保证。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是巩固、发展社会实践的重要基础。学校必须坚持互利互惠的原则广泛寻求社会支持,尽可能多地把社会资源吸引到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来。并聘请基地领导或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指导老师,直接指导学生开展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学校还必须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积极为接收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确保学生实践活动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