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1-16 08:32作者:李一老师
3、给学生亲历探究和开展反思的机会,正确对待学生的原始观念
学生并不是带着一个空白的头脑来到教室的,他们对许多问题都已经有过自己的探究,形成了自己初步的看法,但这些看法中有些不够全面、深刻,有些甚至是错误的。做实验:把两个大小不同(差别明显)的铁球同时从高处放下,观察两个铁球落地的情况,从而得出轻重物体同时落地的结论。
4、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探究过程中的挫折与失败
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指导,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有所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东西,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当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难免会走弯路,甚至最终也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师直接解释,但学生仍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东西,明白科学研究的不容易、科学道路的不平坦……
5、在探究过程中,注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的落实
在《标准》中指出:“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尽管可以有多种表现,但主要应该集中在科学学习、对待自然、对待科学、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的落实不能像知识技能一样,通过讲解、演示、实验、练习、作业、考试等方式直接“教”给学生,而必须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产生体验,获得感悟。这些体验和感悟,有些是小学生当场感受到,并且有所表示的;也有些是小学生当时并没有感受到,并且有所表示,而是作为一种潜在的体验和感悟,暂时积存的他们的心中,随着学习的进程,这种进程不断积累,到一定程度会产生从量变到质变,产生顿悟并显示出来。
在加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中,“探究性学习”的优势正日益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是新课程理念下科学学科教学亟待需要的一种更好的、更适合于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