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7-12 21:20作者:王新老师
何谓经济的“新常态”
从字面上理解,所谓经济的“常态”应该是一个经济体运行的“经常性状态”或“稳定性状态”的简称。显然,这里隐含了一个时期或阶段的概念,即所谓经济的“常态”应该是一个经济体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内运行的“经常性状态”或“稳定性状态”的简称。依此定义,经济的“新常态”,由于有一个“新”字,那就一定是相对于“上个时期或阶段”经济运行的状态而言的,或者是相对于“历史时期或阶段”经济运行的状态而言的。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不仅在维度上难以穷尽,而且在内涵或形式上也无法完全控制或重复,即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不可能简单重复。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别于“上个时期或阶段”的经济运行状态,一旦趋于稳定,并可以维持一段时间,那就是经济运行的“新常态”。
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根据上述经济新常态的界定,我认为,国际经济是否已经进入新常态,一时还很难下结论,主要是世界各国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差异过大,“东方不亮,西方亮”,增长速度此起彼伏,全球平均增长速度比较稳定,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资料,1978—2007年全球平均增长速度为3.8%(以按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的各国经济总量为权数,加权平均的结果,下同),2011—2019年(其中2014—2019年为预测值)的平均增长速度也是3.8%,而且全球范围内的重大经济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尚未形成气候。但中国经济则确实已经进入新常态。当下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始于2011年,大概可持续到2025年。它是相对于上一个发展阶段,即改革开放前32年(1979—2010年)而言的。
中国经济新常态阶段的特点是:
第一,年均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仍将保持在7%—8%的中高速。与改革开放前32年年均增长9.9%的高速增长阶段相比较,年均增长速度大概回落2—3个百分点。但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相比,这一增长速度仍处于领跑状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的最新预测,2014—2019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将为3.9%,其中发达国家为2.3%,新兴经济体为5%。
第二,吃资源饭、环境饭、子孙饭的旧发展方式正在让位于以转型升级、生产率提高、创新驱动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可持续、包容性发展。中国经过前一个阶段的高速发展,资源、环境、社会保障问题的制约日趋严重,吃资源饭、环境饭、子孙饭的旧发展方式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一是资源消耗大,资源约束日紧。2013年,我国GDP占世界的比重为12.3%,但能源消费总量占20%,粗钢占44%,水泥占57%。淡水、耕地、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均可再生淡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石油可开采储量、人均天然气可开采储量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原油、铁矿石等主要能源、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持续上升,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逼近60%。二是环境污染严重。我国现有近3亿农村人口喝不上安全饮用水,近6000万城镇人口饮用水水源水质不合格。邀请环保局局长下河游泳成为百姓申诉河流污染的调侃手段。土壤污染面积大,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污染较重。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资料显示,中重度污染耕地已达到5000万亩左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及部分大中城市大气污染严重,雾霾等极端天气增多,已成百姓的切肤之痛。三是生态系统退化。全国近80%以上的草原出现退化,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37%,生物多样性锐减,濒危动物达250多种,濒危植物达350多种,生态系统缓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四是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速快,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排放大国。五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经过近几年的努力,虽然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已经普及城乡,但保障水平偏低且不平衡,保障体系分割较严重,距“兜住底、易流动”等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总之,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经被迫展开,告别前一阶段不顾资源短缺、竭泽而渔、破坏性开采的粗放型发展,忽视环境保护的污染性发展,透支人口红利、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的透支性发展,正在逐步转入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发展的主要动力正在逐步转向依靠转型升级、生产率提升和开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