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8-26 17:32作者:王新老师
(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各领域的广泛深刻变化,多种思想观念、价值观相互激荡,意识形态领域内先进与落后、科学与迷信、新生与腐朽、正确与错误等不同思想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凸显出来,稍有松懈,主流声音就会被压制,甚至阵地丧失。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通过积极宣传、正确引导、有益熏陶,让科学的思想理论、先进的文化观念占领思想阵地。另一方面要使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尽可能发挥最大限度的正面影响,就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关系。在文化问题上,提倡“和而不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提倡各种文化优点的互补和融合;在意识形态层面,采取‘不破不立’的态度,提倡积极的思想斗争,对错误思潮应当进行理性的批判。
(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制约政治信仰。人们之所以接受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就是由于社会主义按其本质来说最终优越于资本主义:生产力发达,共同富裕,政治民主,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充分发挥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坚定理想信念的最根本的条件,舍此,对于理想信仰教育就会苍白无力。正如邓小平所说:“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快速发展的经济、科技和社会本身,也是理想信念的有效思想政治教育。要拿事实说话:用综合国力的增强、群众幸福感的提升来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而使党员干部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心和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是最好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四)深化党员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治理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呼唤深化改革党员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在信仰的确立机制上,现在关键的问题之一是党员干部信仰的自律性尚未普遍建立起来。信仰形成的特点是内在的主动性,而信仰确立及巩固,离不开对信仰价值的理性把握。科学信仰的形成,是信仰主体内心是与非的斗争过程。要扬是弃非,必须要首先知晓孰是孰非。“重才轻德”的偏向,阻碍了党员干部对信仰价值的正确理解,制约着对是非善恶的理性认知和内心是非斗争的自觉性,从而导致党员干部信仰形成的放任自流,严重削弱其信仰的主动性、自律性。由于存在买官卖官、暗箱操作、任人唯亲等弊端,党员干部对于职位升迁存在可预见性低的情况。事实上人们往往在遇到不确定性决策时,由于信息不对称或预测结果的风险性,就会产生诉诸迷信办法来预测未来的动机。这就要求必须严格按照公开公正竞争择优原则选拔任用党员干部,通过群众评议、实绩考核以及科学的能力素质测评来决定,做到信息公开透明,那么,在党员干部人事任免、职位升迁,所有候选人都能明确地知道他们是否会成功,被淘汰者也知道今后应当如何去努力,那就有利于减少党员干部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