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1-23 09:34作者:李一老师
2016年清明节手抄报版面设计边框图案:清明扫墓传统习俗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祭祀祖先、缅怀英烈、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这一天,最重要的风俗就是到祖先亲人的墓地坟前,供上祭品,焚化纸钱,培土修墓,祭奠扫拜。那清明扫墓传统习俗有哪些呢?清明在中国岁时节令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传承至今的民俗节日中,唯有清明是节气兼节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最初主要为时令的标志,时间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春分后十五日,公历的四月五日前后。至于清明二字的由来,古书上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下面一起来了解下清明扫墓传统习俗。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祭扫传统由来
中国人有着慎终追远、表达孝思的历史传统。清明祭扫坟茔、祭祀祖先、思时之敬的历史由来已久。所谓国之大事,祭与戎,早在上古时代,帝王、诸侯就非常重视祭祀宗庙的仪式。《诗经·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可以算得上是最早的扫墓的诗句。儿女在父母的坟前,看到芳草萋萋,很自然地感慨父兮生我,母兮鞠我的养育之恩。周朝以礼法治国,周礼极其完备,殡葬、祭扫之礼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诗·小雅·楚茨》:我仓既盈,我瘐维亿。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孚以侑,以介景福。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诗歌描述的就是周朝贵族在家中祭祀祖先场景;《诗经·信南山》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曾孙寿考,受天之祜。描写的则是周人在郊外祖先墓地扫墓、祭祀的场景。逮至秦汉,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此后,历代帝王都将殡葬、祭扫的礼仪皆作为治国之策的一部分。《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到了唐玄宗时,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唐玄宗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据《唐明皇诏》载:寒食上墓,礼经无闻,近代相承,渐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祭者,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朝廷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节气日的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寒食禁火,清明取火,扫墓亦由寒食扩展到清明,于是寒食清明并称。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拥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明《帝京景物略》也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