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0-12 23:25作者:三水老师
这个难题的症结,在于管理领域的分工。管理实践是一个整体,而管理知识则三分天下:学者、咨询培训师、企业家(包括经理人)各掌握一部分。这三种人的志趣不同,发展各异,然而,他们面对的是同一个领域和同一类问题。学者的目标是学术上的建树,培训师的目标是打动实践者的心灵,实践者的目标是企业自身的发展。例如,面对同样一个产品滞销的案例,学者感兴趣的是可否能够在理论上挑战现有的营销学说,培训师感兴趣的是这个企业是否愿意花大钱训练推销人员,而经理人首当其冲的是考虑资金回笼和周转等问题。正是这种立场的不同,经营者会觉得学者分析论证是远水不解近渴,站着说话腰不疼;学者会觉得经营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激反应代替了理性思维;而且双方都对培训师信不过,学者觉得培训师过于浅薄,经营者对培训师能否解决问题满怀疑虑,培训师一方面嘲笑学者是书呆子,一方面把经营者当冤大头。三者的矛盾,几乎是必然的。
英国的管理学家厄威克曾经尖锐地指出:学者考虑的是如何吸引出版社和各种委员会的眼球,如何能够在职称和学术圈中占优势,而丝毫不考虑现实中的企业需要什么。由此形成了学术与实践的双轨制,而且是两条不相交的轨道。实践需要的是可预测未来的水晶球,而学界在精心构建象牙塔。厄威克批评说,在学校,教师的利益比商业需要更重要,学者教给学生的是他们想要研究的东西,而不是企业需要的东西(John Trinkaus,Urwick on the Business Academy-management Consultant LyndallUrwick, Business Horizons,Sept-Oct,1992)。实际上,厄威克的批评还不完全,培训师存在同样问题,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培训公司的收益,而不是服务对象的实际需要。例如,曾经风靡全球的流程再造,使进行再造培训的哈默和钱皮一度风光无限,赚了大钱,而接受再造培训的企业起码有半数以上开进了滑铁卢,惨遭失败。
美国的学界也有类似说法。在管理实践领域有崇高声望的德鲁克,一直受到学院派的排挤。彼得斯曾经说,他在斯坦福上学时,没有一位学者在课堂上提到德鲁克的名字。这一点,彼得斯可能言过其实,但是,德鲁克不入学界法眼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从德鲁克任教的学校就可以看出,他从欧洲来到新大陆后,无法进入一流学校,直到他名气大震,也没有得到一流商学院的青睐,学界始终把他看作记者与作家。而在理论研究上具有重大贡献的西蒙,作为诺贝尔奖获奖者,始终未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施展功力,实践领域的人们很有可能认为,西蒙这样的学者只能玩国际象棋。某些大师(guru)对学院派的鄙视,学院派对大师浅薄的嘲弄,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