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0-13 09:53作者:才子老师
盆光、面光、手光
这是小时候山西老家老人们对于学习和面的人有没有达标的评判标准。虽然已经来到广东20多年,饮食习惯也已改为以大米为主,但是,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和面包饺子仍然是我很热衷的一件事,而且从来都是主动承担和面、揉面的工作。看似表现很积极的一件事,其实说来原因也很简单,这是我可以展示水平的一个大好时机: 一边讲解自己和面的三光方法,一边炫耀自己的三光水平。在心里美滋滋的同时,手中的面团也越揉越筋道,饺子的口感当然也不错了。久而久之,三光标准现在已变成了我们家里争相尝试的标准目标了。
文化习俗背后的玄机
20多年炫耀下来,也没细想这个标准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觉得好玩、开心。但是,由于最近正在忙着为客户推动转型变革建立行为激励体系这个项目,突然觉得这个三光标准里面还真是大有玄机,这个标准其实对于转型期企业理解和认识员工激励政策很有借鉴意义三光标准真正体现了从关键行为层面实现目标、推动变革的管理模式!
为什么这么讲?这件事又怎么能与企业转型和员工行为激励有什么关联?
先来看看事件的背景
常理来讲,和面质量的评判标准就是是否筋道、口感如何,对于这个目标的衡量方式,国内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衡量标准、不同的说法。为什么在山西晋北这个地方偏偏要提出个的盆光、面光、手光的三光标准呢?
在历史上,白面粉对于晋北人来讲是稀缺的、很贵的原料,一年也难得能吃到几次。因此,和面过程中,在保证面的口感、质量的同时,节约每一撮面粉、杜绝浪费也是家家户户都很关心的问题,即使是对于大户人家也不例外。如果在和面的过程中,当家的总在旁边监督是否有面粉浪费的现象、指点面粉如何能够更筋道的做法、方式,一个是不现实,二来也并不能彻底解决面粉浪费这个过程控制的问题。
适合时宜的行为标准
三光标准的提出,则将筋道的结果标准、面粉浪费的过程控制问题转化为当事者个人的努力目标,并成为代代相传的、比学赶帮超的目标和炫耀的资本,三光标准将当地对资源限制的关注、对面食质量结果的要求转化为老百姓的关键行为要求由于要三光,和面的过程中就需要不断将散落在面盆、手上的面粉和面屑揉进面团里,由于要实现三光,就要反复用力揉面、挤压面板和盆面,自然也就实现了筋道的目的。三光标准的提出和传播,使得质量目标、节约意图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当地百姓的行为目标、行为能力、行为习惯,并最终成为三光文化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