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7-23 09:08作者:李天扬老师
教师们过去只在“我的语文学科”“我的数学学科”中生活,每个人都以学科和教材为中心。当他们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个完整的儿童时,教师们协作育人、跨学科交往的故事增多了。
不同学科的教师也很自然地走向跨学科协作。数学教师李京华在设计“认识体积”课时发现,科学教师吕京荣正在设计“物体的浮沉”。两个人一聊各种学科的教材,发现数学课需要科学课一个物体浮与沉的实验,来帮助孩子们认识体积。
两名教师兴奋得一拍即合,合作上一节数学与科学的跨学科整合课,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后,李京华激动地说:“科学和数学相遇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班组群让不同学科的教师有了跨学科教学的机会和可能。”
在追求一名好教师上好各学科课的基础上,学校开始引导一群教师协同教学,期望通过不同组合,充分发挥教师个体的学科优势,又将教师团队产生的巨大合力作用于学生。
更可喜的是,在班组群里,学生有更多可以选择的学习伙伴,通过这样的伙伴关系,学生既看到昨天和当下的自己,也能够看到明天的自己,从而呈现学生成长的完整轨迹。
“班组群建设实际上是学校教育关系的重构,这种探索意想不到地释放了教师和学生身上无限的教育空间和能量。”采访中,刘可钦常提到的一个词就是“释放”,“学校所期望的变革,就是能最大程度释放教师和学生的能量”。
构建生态大课程——面向未来的学习真实可见
学校3.0的空间设计对应着“真实的学习”课程规划,尝试教与学方式的改变。跨越学科界限,将原有十几门学科整合成六大课程群:语言类(中文、英文);数学、科学、技术和工程;历史与社会科学类;视觉艺术类(美术、手工、摄影、微电影);表演艺术类(音乐、戏剧、舞蹈);积极身体活动的健康生活类。
教师们也不再困惑于区分是“项目学习”“问题学习”,还是“主题学习”,不再疑惑“我还能不能用讲授式的教学”,而是将讲授启发式的直接教法和项目式的学习有机融为一体。最重要的是,教师们渐渐不再纠结于一节课的课时够不够,不再限于“讲不完”的困扰,而是学会“算大账”了,把学生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教育。
去年12月,中关村三小北校区,一场“空间与美术”教学观摩研讨正在进行。令来自全市美术教研员和教师脑洞大开的是,他们不是按传统方式坐下来听课,而是要跟随上课的教师和学生在校园各空间里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