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6-23 20:34作者:三水老师
课程学习是工程硕士知识积累和技术储备的基础环节。在美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中,职业性越强的专业反而对课程的要求越高,因为他们认为工程硕士从不缺乏实践的机会,而对理论知识与技术知识需求强烈[5]。借鉴美国的这种按需分配的工程教育课程设计理念和工程师培养目标,我们建议重新设计工程硕士教育的课程内容,在课程中适当融入对学生工程实践意识的培育和思考,使职业性、前沿性和工程综合性三者协调发展。
2.重新理解实践的内涵,设计合理的实践路径,建立全新的实践逻辑
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角度来讲,工程硕士实践的内涵应该是多样化的,实践应不单指企业实践,从广义范围来说,实践还应包括校内的案例教学、仿真实验、综合实验平台、案例撰写和研讨、导师的应用型项目训练等。因此,可以从更多途径加强对工程硕士的实践训练。
3.构建“双师型”导师制,改进教师队伍的评聘制度,适量引进工程类教师
从企业引进工程类人才进入培养体系是培养兼具“学术性、实践性、职业导向性”的工程类人才的有效手段。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40%的教授来自于工程领域,这些工程类教授必须是曾经出版过著作并且活跃于研究或开发的领导者 ①。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应借鉴国外经验,在国家政策支持的有利保障下,建立导师的分类评估体系,适度加强专业学位工程类校内导师的引入和建设,保证工程类教师的质量,使这些导师既活跃于学术研究,又有工程经验,还可以和原有的校内导师合作。另外,充分发挥实务导师、校友导师的作用,实现导师组的多样化建设。
4.建立相应法规,鼓励企业建立实习及实践基地制度,使学生实践研究训练得以落地
合作培养单位的参与可以与高校共同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使工程硕士获得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应用的全方位培养。在这方面,建议从人力资源机制(如校友企业、导师的社会关系)、互利共赢机制(如产学研合作、校企功能交互)和政策支持机制(如校企合作专项基金、实习及实践基地制度)入手,激发合作培养单位的积极主动性。我国正面临着世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新挑战,“中国制造2025”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工程硕士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复兴我国工业的中坚力量,在工程科技竞争的新形势下,重视工程硕士的教育质量将成为我国晋升为竞争工业和科技强国的新契机。(作者:包艳华 刘雅雯 于苗苗 马永红,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