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6-09 20:39作者:王新老师
她亲自挑选有潜力的年轻人,找他们谈心,指导他们阅读,帮他们定研究方向。王宝童喜欢诗歌,于是接下了英国诗歌课的教学;徐有志对文体学颇感兴趣,便承担起这门课;吕长发对英美戏剧很有心得,于是选定戏剧方向……她还挑选优秀的研究生组成第三梯队、第四梯队,把优秀人才源源不断地向上输送。
如今,外语学院已是河南大学数一数二的王牌学院。“可以说,以吴雪莉为代表的那一批老教授,奠定了外语学院的发展骨架。”高继海说。
“我是中国教师”
1989年,开封市授予吴雪莉“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吴雪莉把获奖证书保存至今。
打开证书,8个大字异常醒目:忠诚人民教育事业。
早在197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特批下,吴雪莉加入中国国籍。从此,再有人喊她是“外教”,她都会认真地纠正:“我现在已经不是外教了,是和其他老师一样的中国教师!”
吴雪莉的母亲道逊夫人,是世界和平理事会委员,与著名记者斯特朗是挚友。在母亲和斯特朗的影响下,吴雪莉对中国人民抱有深厚的感情,在中国生活几十年,更让她深深地爱上这片土地和人民。
从1979年开始,每隔几年,吴雪莉都会回乡探亲。而每次探亲的那几个月都会成为她最忙碌的时期,介绍、宣传中国的情况是她的主要工作:中国的悠久历史,中国的山山水水,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国妇女的地位……在她的侃侃而谈中一一展现。有时候,连吴雪莉自己都搞不清楚,她是在向自己的同胞介绍另一个国家,还是向不了解情况的外人介绍自己的国家。
一个故事广为流传:三年困难时期,外国亲戚给吴雪莉家寄来洋面粉,孩子们吃完后还想吃,跟她说:“妈妈,太好吃了,再让他们寄来点吧。”吴雪莉脱口而出的是:“不可以,我们要靠自己生活,不能依赖别人。再说,写信向国外要食品,说我们吃不饱肚子,对咱们国家影响也不好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家又是大炼钢铁,又是到农村下田、耕地、插秧,吴雪莉身为外国专家,没有一次缺席,反而抢着干重活累活。在水田插秧时,有女同学害怕蚂蝗不敢下水,吴雪莉裤腿一卷,“扑通”一声就跳了下去。
这让徐有志不住感慨,“那一刻,觉得她比中国人还中国人”。
在高继海的记忆里,吴雪莉给了很多学生母亲般的关爱。
高继海原本高考志愿填的是河南大学的英语专业,但因被人顶替,他只能去了另一所学校学习化学。不甘气馁的他,毕业后依然坚持自修英语。1980年,他报考河南大学外语学院研究生,成绩门门合格,但分数都不高,收与不收,全凭吴雪莉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