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6-04 09:21作者:李一老师
两会关于出租车经营权改革,2016年全国两会关于出租车改革提案解读
施杰说,他也曾是“打车难”的受害者。
“为什么出租车仍然处于一种计划经济时代?”去年两会,对于出租车的行业改革,施杰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他一直呼吁,政府简政放权的力度更大些,出租车行业特许授权应该放开。同时他也关注到,行业垄断正在逐渐出现裂缝。今年两会,他准备了《关于深化出租车行业改革的建议》。
在继续保持对打车软件和“专车”持肯定态度之外,他也对目前网络约车的管理方式提出建议:政府管平台,平台管人和车。
调研
行业垄断源于特许经营制度
新京报:去年两会,你提出应打破出租车行业垄断的改革。当时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施杰:首先是目前的出租车数量与乘客需求是失衡的,“打车难”现象很普遍。
其次,目前,出租车的车辆数量都是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调控,也就是说政府的“手”伸得太长了。在国家简政放权的大环境下,我认为出租车行业也应该让市场调节。
新京报:出租车行业长期存在垄断现象,在你看来,目前现状如何?
施杰: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城市对出租车实行特许经营制度,这是垄断的根源,这种制度有公司经营和个体经营两种不同的模式。
公司经营模式下,政府行政过度干预,形成垄断经营,模糊劳资关系,行业利益分配严重失衡,存在高额的“份子钱”,出租车公司享有利益蛋糕的最大一部分,出租汽车司机只能获得利润的小部分。个体经营模式下,出租汽车经营权价格被炒成“天价”仍是一证难求,形成了“车主—包车群体—司机”的扭曲产业链,出租车市场陷入僵局。乘客不满意,的哥也不满意。
新京报:这种垄断长期存在的症结在哪儿?
施杰:我认为还是在政策制定和政府利益上。以前,政府会把出租车特许经营产生的收益,作为可以产生财政收益的垄断性资源。长此以往,这种垄断现象就很难被打破。
新京报:要打破这种现象的关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