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6-22 08:12作者:王新老师
这样的雷人雷语,网友还能再拉几卡车出来给大家添堵。因此你一定也想问,这些雷人提案都是怎么诞生的?
如果没有媒体的适时曝光和推波助澜,雷人提案恐怕也就止于会场了,必将和鼓不完的掌以及各种记笔记pose(他们究竟在记些什么?)一道,伴随会议的结束而结束,没有人会再记得这些。所以,对普通公民来讲,除了八卦和奇葩,可以说“两会”再无新闻——至于从“两会”曝出的薄熙来或周永康传闻,不就是庙堂级的八卦么。普通人能吐槽和消解的也只有雷人提案这类政治花絮了,这才是媒体和公众如此热爱它们的原因。
雷人提案一般都是怎么诞生的呢?理论上,人大议案要经过走访和调查研究才能写出来,然后递交人大会议审;政协提案须经提案委员会审查立案后,才能成为正式提案,而不是一提出就是提案。但实际上,并没有这么严格,上会之前提案还没写好的大有人在,所谓走访、调查、研究有时就都省略了,真正有建设性和可行性的提案议案究竟占比多少,谁知道呢!
当然,对“雷人提案”这一说法本身,也值得反思。尽管少数代表委员们确实“咎由自取”,偶有误读但多数时候并不冤枉。假如议案提案确实经过扎实的调查研究,媒体应对其审慎评价,而非寻章摘句将其包装成“雷人”样貌。比如关于争议颇大的人口政策问题或其他技术性较强的专业问题,借助“两会”,把问题引向更自由、审慎的讨论空间应是第一要义。对提案议案随意贴“雷人”标签,固然迎合了大众的趣味,却是不严谨的。
吐槽雷人提案的人们,未必不明白这一点,相反,他们很可能非常清楚,只不过借此一浇心中块磊,趁势抒发积蓄已久的对现行人大政协制度的不满——民间不早就有“政协是花瓶”的说法嘛。也许,雷人提案议案的问题追溯到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的选拔和履职机制,才算是把着脉了。
身份不等于能力,缺乏参政议政能力的人普遍存在。
如何确保人大代表是公民充分行使选举权后“真心”推举出来的,怎样让他们自始至终都是受信任受委托的“人民代表”?从身份看,根据去年的数据,全国人大代表中官员比例达到34%,一线工人农民只占13%。官员人大代表们将首先为官员还是人民说话?全国人大代表陈伟才这几天建议立法规范公务员薪酬,理由是“正部级干部年薪20万不合理”,这在一般公众眼里根本就是“官员代表”而非“人民代表”。事实上,人大、政协早就被普遍视为退休官员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