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2-22 08:47作者:王新老师
近日,一封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信件送到浙江省天台中学校长郑志湖的手中,落款人是学校2015届毕业生陈捷捷。
“现在我来到上海交大机动学院,是时候让梦想开花了。”记忆在字里行间中渐渐蔓延——陈捷捷在高一时选修了职业技能类课程“汽车与力学”,从此痴迷上研究汽车。高考后,陈捷捷在拿到志愿表后立刻填上了机械专业。
“要是没有那一次选择,真不敢相信这个文弱的女孩会和汽车、机械结缘。”郑志湖会心一笑。这个台州地区资历最老的高中校长说:“做了几十年的高中校长,恍若又找回了初入教坛时的那份激情。我想,我是在见证一个最好的时代。”
这个“时代”,就是浙江省从2012年开始,在普高、中职、义务教育等多个领域发动的一场上下联动的系统性、深层次课程改革。这场改革直抵教育本原,直击教育痛点,直面重重阻碍,被行内人称为“不回头”的革命。
推动这场改革的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说:“最好的教育是适合学生的教育。而适合学生的教育,只有在被教育者、教育者的不断选择中才能发现、才能实现。”
牵住改革的“牛鼻子”
历史抉择面前,改革没有禁区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浙江通过“两基”验收,完成“普九”大业,教育站到了从人人“有书读”到“读好书”的时代风口上。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寄托着浙江教育人在时代风口上的“起飞”梦想。2003年开始义务教育新课改,2006年启动高中新课改。
然而,经过初期的喧嚣后,改革动力有所式微,很多学校特别是普通高中似乎又走回应试的老路,有的甚至“变本加厉”。
要命的是,在普通高中这个“带头大哥”的影响下,消极的情绪也在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扩散。业内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小学课改轰轰烈烈,初中教育冷暖自知,高中应试扎扎实实。”一些校长担忧,如果高中课改止步不前,极有可能“倒逼”初中、小学应试的抬头,整个基础教育改革将面临系统性溃败的风险。
2006年走马上任的刘希平,要直面浙江教学改革的历史抉择。而一次外事考察,更是给了他最直观的刺激。
那是2007年,刘希平带领宁波、温州、金华等地的教育局长到芬兰考察基础教育改革,在走访一所只有20多名教师、200多名学生的中学时发现,学校每学期开设了200多门课程,这让刘希平和几名教育局长大为震惊:“这么小的学校,开出了这么多课程,相比之下,我们中学开设的课程实在太少了,学生几乎没有选择课程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