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2-01 09:20作者:李一老师
2014年起,教育部启动了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薄改计划”,提出“保基本、补短板”,在3到5年内改善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目标。杨东平认为,这一“底部攻坚”的任务难度颇大。
据刘利民介绍,当前,在全国贫困地区的1100个县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占了全体的40%,隶属于这些学校的学生占全国总数的33%。
杨东平认为,解决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受教问题,需要制度创新。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都应受到关注,“不能因为它的规模小、位置偏远,就想方设法取消它”。
教育经费投入呈“中部塌陷”
评估报告显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总体不足,且在不同地域经费的投入比较上,呈现“中部塌陷”。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5%,这一比例不仅与世界平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据经合组织统计,2005年经合组织中的28国该比例平均已达为5%;与中国自身相比,2014年财政性教育经费仅占国内生产总值4.15%的纪录,也低于2012年的4.28%和2013年的4.3%。
此外,宋乃庆在调研中还发现,近5年来中部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出现“塌陷”,中部教育经费不仅低于东部地区,甚至低于西部地区。以小学为例,2013年中部地区小学的生均预算中,事业性教育经费支出比东部地区低2460元,甚至比西部地区还低出1408元。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雷万鹏等学者曾撰文指出,“以县为主”的低重心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和中央转移支付方面的“高不成、低不就”,是造成“中部塌陷”的重要原因。
雷万鹏认为,中央财政的教育转移支付制度对西部地区有优先,东部地区则有足够的本地财力,相比之下,中部地区的自身财政水平有限,且转移支付收益较少,导致了中部地区财力薄弱的区县“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举步维艰”。
对此,宋乃庆建议,今后要加大对中部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逐步尝试在中西部地区分省实施差别化的投入政策;王定华也提出,要落实义务教育经费省级统筹的政策,逐步完善省以下的财政支付体系。
此外,王定华还在介绍下一步的工作思路时,再次重申“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方向。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立统一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由国家统一确定生均公用经费的基准定额,对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含民办学校)都按照不低于定额的标准给予补助。这样一来,城乡学生都可以获得统一的基本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