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7-15 10:49作者:三水老师
以学理性讲授政治性
在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们信奉这样一句话:好的教师就是讲理。
韩喜平说:“马克思主义有科学性和革命性,现在很多人只看到其革命性一面,而不注意科学性,所以思政课总给人说教、强迫的印象。我们要研究它的科学性,讲它的学理性,以理服人。”
“高文新老师开‘宗教问题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我参与了。我不是用说教的方式去否定哪一种宗教,而是从历史文化角度,把人的文化习俗联系起来讲。我认为宗教和教徒是有区别的,教徒是有功利性的。学生不能一下子就接受,但你把道理讲清楚,不是以官话、说教的方式讲,他们是愿意接受的。让学生正确认识宗教,并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认识它,对个人、对社会都有益处。”薛萍说,“我们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对其他文化也要研究、熟知。为了教好这门课,我研究过基督教,还有金刚经、禅经、六祖坛经。自己了解得多,在课堂上,也就可以更好地从学理上、从现实中来解读宗教信仰与马克思主义。”
在学院的公选课中,有一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门课在很多学校被教条化了,我们请从国外回来的老师讲国外的东西,最新的资料,最热的问题,最困惑的疑点、焦点、难点,以比较的方法讲授,这些东西深深吸引了学生。”贾中海说。
“以理服人”的课堂形式
“在100人、200人的课堂上,三四个老师讨论一个问题,一个老师讲10分钟,每个人讲自己对该问题的观点,老师们先争论起来,接下来学生一起讨论。”这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吴宏正和他的课程组教师创造的讨论式课堂形式。
吴宏正说:“有些问题老师私下经常讨论,这些观点的讨论非常有意义,我们想把这些与学生分享,就创设了这样一种课堂形式。这种讨论就是说理。老师没有理论上、思想上的思考,是没有勇气上台讨论的。”
“我们创造了两种‘以理服人’的专题授课形式,一是以教学团队专题讲座方式授课,二是讨论式的课堂形式。”该院副院长邵彦敏说。
近年来,教育部新课程在该学院试点,他们对研究生层次的公选课全部采取教学团队专题授课的形式。
负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的薛萍说:“这门课由7名学有专长的教授组成教学团队进行专题式授课,讲课教师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侧重、专长,讲授一部经典著作。我研究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马克思恩格斯晚年书信精选》,我就讲这两部著作。韩喜平是学经济的,研究过《资本论》,他就讲《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资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