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0-29 02:20作者:王新老师
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如果仅仅看货币收入差距,或者说名义收入的差距,非洲的津巴布韦的城乡收入差距比中国稍微高一点,但是如果把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是世界上最高的。
高收入人群收入超常增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收集到的1995年和2002年全国住户调查数据,为进一步分析个人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和收入差距的结构性变化提供了可能。
为了与上述的分析结果具有可比性,我们仍使用国家统计局的农村居民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概念,来估计和分析有关的个人收入差距指标。
表1给出了1995年和2002年全国、城镇内部、农村内部基尼系数的估计结果,还有城乡之间的收入比率。从中可以看到,2002年全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454,比1995年高出1.7个百分点。城镇内部的基尼系数的上升幅度最大,比1995年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达到0.319。与此不同的是,农村的基尼系数反而有所下降,从1995年的0.381下降为2002年的0.366,下降幅度非常有限,仅为1.5个百分点。然而,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在扩大,如表1所示,城乡之间人均收入比率由1995年的2.8提高到2002年的3.1。
在表2中,我们将样本按照收入高低进行排序,然后分别计算不同比例的高收入人群组所获得的收入比例和低收入人群组的收入份额,从而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个人收入分配的状况。就全国而言,2002年收入最高的1%人群组获得了全社会总收入的6.1%,比1995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最高的5%人群组获得了总收入的近20%,比1995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最高的10%人群组获得了总收入的近32%,比1995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这些结果意味着富人变得更富了。
如果对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的高收入人群组的收入比例的变化作进一步考察,我们会发现全国高收入人群收入比例的上升主要来自于城镇,而不是农村。相对于1995年,2002年农村中的高收入人群组的收入份额有所下降,这是与农村基尼系数的下降一致的。与农村相比,城镇的高收入人群组的收入份额,虽然低一些,但却是明显上升的,正如表2所显示的,收入最高的1%人群组获得的相对收入份额提高了0.5个百分点,收入最高的5%人群组和10%人群组的相对收入份额分别提高了1.5和2个百分点。
现在我们来观察最低收入组的相对收入份额及其变化。对全国样本来说,虽然收入最低的5%人群组和10%人群组的相对收入份额处于很低的水平,但是没有出现下降的迹象。
也就是说,全国收入差距的扩大并不是表现为低收入人群收入状况的恶化,而是表现为高收入人群收入超高速增长。然而,对城镇样本来说,收入最低人群组的相对收入份额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例如收入最低的1%人群组,5%人群组和10%人群组的相对收入份额分别下降了0.2个、0.6个和1.7个百分点。值得欣慰的是,农村的低收入人群组的状况都有某种程度的改善。这些情况也是与我们前面获得的基尼系数的估计值表明的收入差距状况相吻合的。
城乡收入差距大于城镇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
从收入差距的构成上看,全国的收入差距是由城镇内部收入差距、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和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所构成。人们自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三种差距各自在全国收入差距中占有多大的比例?表3为这个问题提供了明确的答案。利用泰尔指数,全国的个人收入差距被分解为三部分,城镇内部、农村内部和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同时,我们还可以计算出三种差距对全国总差距的贡献率。
不难看出,在1995年至2002年期间,城镇内部收入差距的贡献率有所提高,提高了7个百分点。与此相反,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贡献率有较大幅度下降,由52.7%下降为38.5%。这一变化一方面归结于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轻微缩小,另一方面产生于农村人口相对比例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