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0-28 21:19作者:王新老师
从44年前收养第一个弃婴开始,她靠着捡破烂救活了35个、抚养了18个弃婴。8月6日,91岁的楼小英走了。
8月8日,浙江金华东关公墓,追悼会很朴素,除了家人只有几位邻居好友前来送葬。她抚养过的孩子站了一排。9岁的麒麟手捧遗像,站在最前面。
小麒麟捡来时,和啤酒瓶一样大,2.7斤,身上还留有一长段脐带。他被装进鞋盒扔在医院的垃圾箱里,身上没有一件衣服。半边脸是黑的,一条腿也是黑的,已经没有什么气息。
老人用8个月的时间把小家伙一身的病看好了,也花光了老人靠着捡破烂不知道攒了多久的积蓄2000多块钱。
那年楼小英82岁,老伴去世已经11年。
当地一家媒体的记者洪加祥还清楚地记得1987年第一次见到楼小英的情形。荒郊野外的五里亭原是清朝供行人歇脚的凉亭,当时残垣断壁,竹编当门,砖块剥落的地方用破棉絮塑料布挡着。房内黑咕隆咚,垃圾烧的火散发着令人窒息的气味。
一只破筐、一只破篮,各放着捡来的方方、圆圆,盖着黑乎乎的棉袄。同样是捡来的当时已经16岁的美仙从外面捧来雪水喂她们。还有捡来的晶晶和菊菊满脸沾着鼻涕,用惊恐的目光瞅着记者。晚上9点半,64岁的楼小英气喘吁吁地背着一筐破烂回来了,丈夫张洪斌还在垃圾场跟人讨价还价。
洪加祥一时激愤,脱口而出:你们连养活自己都困难,为啥养这么多别人的孩子?楼小英误以为他是来收凉亭的官员,吼道:我们垃圾都捡,何况是人呢?!
在追踪报道这个家庭27年的洪加祥的记忆里,这是楼小英唯一一次大声说话。早年患过喉疾,她说话总是轻轻的。
最多的时候,四面漏风的五里亭挤着十几个孩子。晶晶记得,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在晚上张望着老远的山头等楼小英回家。一到家,孩子们就钻进楼小英背回来的大箩筐里面找好吃的。楼小英就坐在旁边,一边收拾着破烂,一边笑着看满地的孩子。
晚上,这个哭,那个闹,拉屎撒尿,上床下床。晶晶回忆:妈妈好像从来不觉得烦。
钱省出来给孩子买奶粉,楼小英就去垃圾桶里翻点吃的回来,洗洗干净,拿开水一煮,填饱肚子。多年以后,当孩子们长大,给她买回来好吃的,她直到食物放坏了也舍不得吃。
在菊菊的记忆里,妈妈从来没有跟他们说过一句捡破烂的苦。直到她长大后跟着妈妈一起出门,才知道被骂实在是家常便饭。她说:人家以为我们是偷东西的,看大门的拿着扫把撵我们走。
也有好心人。一个夏天,菊菊走在路上觉得都快被晒化了。一个大娘看她们实在可怜,塞给她们两瓣西瓜。菊菊说:妈妈一口都舍不得吃,都留给了我。
楼小英和老伴每天早中晚出去三次,即便如此,两个人每天也只能用破烂换回三四元钱。最幸运的一次,老两口捡到了半斤黄铜丝,高兴了半个月。
直到89岁病倒的前几天,楼小英还在捡破烂。女儿们都已长大,老人的生活已经完全不用自己操心,劝过老人多少次,她就是不听,闲不住。每天早上不到6点她就出门,一天三四趟。只要能捡到有用的破烂,哪里都去,甚至还爬上房顶捡别人拆房剩下的边角料。
早年,楼小英捡破烂,常常捡着捡着就捡到了小孩,而且全是女孩,她想都没想就全部抱回了家。邻居们半开玩笑:孩子病恹恹,你家又这个状况,要能养得活,你就是菩萨。楼小英用棉絮一样的声音轻轻地说:能救活一个就算一个。
记得捡晶晶来的那天,雪把整个街道都埋了。一条长长的台阶上放着襁褓,有个乞丐走了过去,抱起孩子,翻了翻东阳土布做成的襁褓。一张大钞掉了下来,还夹一张红纸。呸,乞丐向红纸吐了口唾沫,把钱往耳边一贴,又把孩子扔在了地上。那张红纸飘在了雪里。楼小英和丈夫赶紧上前抱起了孩子。捡起的那张红纸上,歪歪扭扭地写着生辰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