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8-15 17:15作者:三水老师
(十一)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加快建设全市自然人信息数据库,建立分区县(自治县)的年度人口台账,分类完善劳动就业、教育、收入、社保、房产、信用、计生、税务、民族、婚姻等人口信息,推动部门信息数据共享,及时掌握人口分布及相关信息,为制定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信息支持,为人口服务和社会治理提供支撑。建立并通过信息惠民平台,为群众提供基于“实名制”的信息服务。
四、提升城镇承载能力
(十二)完善城镇人口承载功能。积极开展中长期人口规划研究,遵循自然规律,遵照市场原则,做好人口发展规划与城乡总体规划、五大功能区域产业规划的衔接协调。建立与人口相适应的基础设施配套机制,统筹考虑人口变化和城镇化趋势,加强人口集聚区水、电、气、路、通信以及商业网点等市政公用设施和学校、医院、文化设施、体育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均衡配置公共服务资源,规范城市管理,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对人口集聚和服务的支撑能力。完善社区服务管理功能,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进社会融合。
(十三)推动产业人口集聚。研究产业用工吸纳标准,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严格落实市政府年度新增就业岗位目标,大力吸纳转移人口就业。制定各类产业园区、物流基地和保税区的用工考核办法,不断提升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集聚能力。完善用工激励政策,对招用转移人口数量较多的大型企业,允许其在依法取得的项目用地范围内配套建设“倒班房”等生活服务设施。鼓励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定向培训和招工,按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1年以上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人数给予企业培训费用补助。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五、完善权益保障机制
(十四)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按照就近入学原则,妥善安排转移人口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完善并落实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享受中等职业教育资助政策、普惠性学前教育政策以及异地高考政策。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将转移人口纳入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提供基本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完善转移人口就业创业政策,建立职业技能培训专项资金,依据全市支柱产业的用工需求,培训转移人口就业技能。积极开展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落实小微企业扶持机制实施方案,扶持转移人口自主创业。稳步推进公租房建设,完善公租房分配管理。采取信贷资金倾斜、贷款利率优惠等措施,为转移人口购买首套房提供帮助。完善并落实社会保险接续办法,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机制。对在市外稳定务工并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依法保障其与市内转移人口同等的农村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