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6-08 18:20作者:王华老师
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在其《关于建立新型农业普惠金融体系的提案》中提出,建立起“政府+龙头企业+产业链中小企业”的架构体系,打造“政府基金+产业链普惠金融机构+融资主体”的新型普惠金融模式。
具体而言,潘刚建议,第一,由国家设立或指定专职机构,对龙头企业实施清单制管理,建立新型农业普惠金融体系。第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设立普惠金融机构,为三农打造内生性融资动脉。第三,由国家设立专项基金,缓释产业链普惠金融的风险,提高金融支持的普惠率。
打造更具特色的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2015年初,银监会在监管架构改革中专设银行业普惠金融工作部,标志着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迈入了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的新阶段。2016年,“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资成本,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再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
不久前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的通知》则提出,要“规范发展各类普惠金融相关新型机构”,包括“大力发展一批以政府出资为主的融资担保机构或基金”。农业普惠金融又一次迎来了利好政策的推动。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再担保行业趋势前瞻与发展战略规划分析报告》表明,2020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新增贷款需求为18.48万亿元,与2015年的年新增仅3.5万亿元相比,两者缺口巨大,这将为未来我国普惠金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另有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末,全国涉农贷款余额达到25.1万亿元,农户贷款覆盖率22%,农户申贷获得率91%,农业普惠金融发展收获了阶段性发展成果。
然而,面对“新常态”下经济增速下行、小企业经营风险加大带来的压力,农业普惠金融也暴露出机构数量多、客户数量少,单笔额度大、业务规模小,杠杆比例低、融资渠道窄,政策升级滞后于行业发展等一些发展问题。为此,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需要联合创新,协力打造出更具特色的农业普惠金融服务模式。